第1部分 (第1/4頁)
桃桃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且喜且憂父子相會(1)
1937年4月間,蔣介石的大公子,吃了12年蘇聯飯的蔣經國終於攜一子一女回到了祖國。
這位被蘇聯人叫做“伊利札羅夫同志”的小蔣,15歲奔赴莫斯科進了中山大學,後來又進了列寧格勒市蘇聯紅軍軍政學校學習,然後在狄拿馬電氣廠當學徒,因受反“託派”運動的影響,被下放到莫斯科郊外的石可夫農村勞動,被遣送到西伯利亞的阿爾泰金礦淘金“勞改”,因“表現較好”,被分配到烏拉爾重型機械廠當技術工人,一直當到分廠廠長、廠報主編。時間一晃12年,歷經滄桑和磨鍊後的小蔣,此時回來站在老蔣面前,讓老蔣感到陌生,既喜悅、氣惱又頭痛,且不說兒子被蘇聯洗過的腦袋怎麼再洗回過來,兒子帶回的“洋婆子”和一對混血兒女就一下子使蔣氏家族的關係複雜起來,夠老蔣操一陣子心的。
1937年4月19日,蔣經國夫婦坐船從海參崴經香港來到上海,在滬稍作停留,就趕往南京去拜見父親蔣介石。這是回國後要過的第一大倫理關和心理關。在去南京的路上,蔣經國七上八下,心神不寧,且喜且懼。在蘇聯期間他曾數次撰文譴責父親的反革命罪行,尤其是在致母親的公開信中說:“我對他(指蔣介石)非但毫無敬愛之意,反而認為應予殺戮,他先後三次叛變,一次又一次地出賣了中國人民的利益,他是中國人民的仇敵。”話說得那樣絕情、冷酷,現在不知父親是否能原諒他,會以怎樣的面孔對待他。
果然,望眼欲穿期盼長子回來的蔣介石,一聽兒子來求見,直接的反應便是大發雷霆,拒絕接見,像平常百姓一樣慪氣地說:“他到處發表文章,罵我反革命,眼裡早已沒有我這個父親。他不是當廠長,住洋房,一個月拿七百盧布嗎?還來找我幹什麼!”
嘴裡這麼說,他心裡還是欣喜的。他在日記裡對兒子回國一事記下:“先母在天之靈一定欣慰經國回來。”
他的心腹侍從秘書陳布雷最善於察言觀色,眼看蔣家父子倆積怨難解,就一再向蔣介石進言緩頰:“先生明察秋毫,不難分析經國在蘇俄言不由衷。古訓言‘識時務者為俊傑’,經國當時在斯大林的屋簷下討生活,他那宣告也罷,公開信也罷,都不過是被逼迫、不得已的虛飾。退一步講,即使經國沒有被逼迫,那也不過是他年幼無知,一時衝動的結果。現在他已認識到錯誤,悔恨交加,你不能不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啊!”
蔣介石點點頭又搖搖頭。他的心被複雜的感情交織著、纏繞著,舉棋不定,左右為難,默然不語地坐在那裡,不知如何與兒子見面是好。
“委座,我看不如先叫大公子到杭州,然後,你們再在那裡會面。” 陳布雷獻計道。
蔣介石點了點頭,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又覺得兒子與夫人宋美齡相認仍是個難題,長嘆一聲說:“叫慶祥辦去吧,他和經國熟識。”
蔣介石雖然點了頭,為了給兒子一個下馬威,還是不肯立即接見。被拒之門外的蔣經國也是個血性男兒,父親拒絕接見他想掉頭回溪口先見母親毛福梅。然而,他已身不由己了。陳果夫、陳立夫、杜月笙、虞洽卿、張靜江、王曉籟等蔣介石信賴和依靠的人,輪番向大公子進箴言。蔣經國畢竟不是一個意氣用事的孩子了,他想幹一番事業,他意識到不能再與父親鬧下去了,他必須在父親、新阿媽和生母之間的夾縫中尋找一條出路。於是,他勉強地作出決定,先去向父親負荊請罪,然後再回家與母親團聚。
這時候陳立夫的點撥使他豁然開竅。蔣經國去拜訪陳立夫時,兩人互相擁抱之後,小蔣抱怨父親不講情理拖著不見他。陳立夫說:“他現在怎麼好見你?你現在還是共產黨員,而且還寫信罵過他,你必須先寫信給他,向他報告,你已經不是共產黨員,希望加入國民黨。”
這就是說要先作檢討!的確,蔣經國從沒寫信給父親請求寬恕過,宣告放棄馬克思主義,以及表達恢復國民黨黨籍的意願。即使平安返抵中國,他腦子裡根本也沒有這根弦。父親無條件要他回國,沒有要求他道歉,因此他也沒有道歉認錯。但是現在回到了父親統治的中國的土地上,傳統的尊父之道要求蔣經國表示浪子回頭的懺悔,承認過去的不是,宣佈對父親和他的黨的忠誠。這應該是政治家的兒子必做的功課,他在蘇聯搞慣了“自我批評”式的懺悔,這事幹起來駕輕就熟。
蔣經國提筆寫了一封“自我批評”的信,並前往拜訪吳稚暉。12年前蔣經國為了前往蘇聯留學而去請教過他,並得到吳的支援。吳稚暉一副兩人不久前才見過面的親熱模
《蔣經國輩分》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