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羨慕的大卡車和他的精明才幹,成為一個聞名鄉里的“20萬元戶”了。
然而,從小就不甘寂寞的朱新禮絕不是那種僅滿足於個人“出人頭地”的人,他要的是“中國果農不再為賣水果發愁”,而用他現在的話說就是“證明和體現自己的價值”。
從小就是“孩子王”(1)
1952年5月,在沂蒙山區的沂源縣東里村一戶普通農民家中,這個家庭的第二個男孩子出生,父母給他取名叫“新禮”。
這個家庭,也是這窮山村裡少有的書香門第。父親是一個讀舊私塾出身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從私塾學堂走出來之後,幹了一輩子的財務工作。解放軍解放南京,他父親從稅務部門被抽調出來,隨南下大軍去任職。後來,因為朱新禮的奶奶病重,才從江蘇回到山東老家,此後再也沒有離開這片故土。娶妻、生子、養家……沿著傳統中國農村人的生活軌跡走了下來。朱新禮後來常常開玩笑說:“如果我父親當年繼續南下的話,可能就沒有我們了。”
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山東,朱新禮的父親是一個典型的儒家思想受益者。“道德品質以君子論。” 在言語和為人處世方面,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習禮、知禮、授禮,他的一生都只是在與君子相比擬。同樣,他也以儒家思想來教育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希望孩子和自己一樣,繼承的是“儒家風範”而不是粗野匹夫。甚至在為幾個孩子起名字時,父親都是參照了儒家著作《大學》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等名句,對朱新禮的哥哥取名“新民”,其他五六個孩子也都冠以“新”字,並釋其義,啟迪諸子。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小朱新禮逐漸把儒家的仁義道德內化於心,並將之作為做人的基本準則,這使他在以後的人生歷程中受益匪淺。
朱新禮至今對父親的教誨心存感激。
這位私塾出身的知識分子,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明顯有別於傳統。他很少把自己從學堂上學到的那些四書五經空洞地灌輸給孩子,更多的時候,他會給孩子們講那些流傳千古的中國典故。讓孩子們在這些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中受到啟迪。“孔融讓梨”,讓他們懂得兄弟之間要相互謙讓、包容;《三國演義》中的“桃源三結義”,讓他們懂得朋友之間要肝膽相照;《水滸》讓他們懂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父親這種“案例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朱新禮。從尊老愛幼到為人處世,他總能做得恰如其分、循規蹈矩、彬彬有禮。而這也奠定和成就了他事業方面的良好人緣。
除了偶爾喝酒之外,父親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寫字,這幾乎佔據了他所有的業餘時間。
每年,到了快過春節的時候,朱新禮家是最忙的。鄉里鄉親們經常到家裡來請朱新禮的父親幫忙寫對聯,而他們哥幾個就一起幫忙研墨,晾乾那剛剛寫出來的對聯。忙得不亦樂乎,心裡卻美滋滋的。農村講究的就是這種“人氣”。在潛移默化之中,父親把樂於讀書的好習慣也傳給了朱新禮。
朱新禮小時候,正值20世紀60年代,那是一段艱難的歲月:“大躍進”、“浮誇風”、自然災害……這些自然、人為因素引起的災難,讓這個國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在那個時代,活生生餓死人並不是什麼稀罕事,整個中國的農村“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怎麼過。”在東里村,家家都很貧苦,半夜裡常常聽到女人、孩子的哭聲和男人的嘆氣聲。一年四季見不到綠色,因為一切能吃的樹葉早就被人們採光了……
這些耳聞目睹的疾苦,在朱新禮的腦海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讓他明白了窮苦帶給人們的磨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從小就是“孩子王”(2)
不過,相比周圍大多數家庭,朱新禮家的生活卻要好得多。父母很勤勞,母親是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式的吃苦耐勞的農村婦女,淳樸善良。她每年都要在平整後的房前屋後種上很多南瓜,秋天屋裡便堆滿了金黃色成熟的大南瓜。雖然家裡人口多,卻可以填飽肚皮,並且有餘糧來接濟鄉親們。
有一件事情,朱新禮到現在依然記憶深刻。
有一天晚上,夜出奇的黑,一個鄉親摸黑到朱新禮家裡去取朱新禮父親送給他的接濟糧。因為天太黑,根本看不清楚路,也沒有手電筒之類的照明工具,一不小心就碰到了院外槐樹枝發黑的刺上,他的臉一下子就被扎破了。在煤油燈下看到那張因飢餓發黃卻湧出血
《匯源破產》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