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二百三十章 農業印象 (第1/3頁)

金哨本無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輛四輪馬車跑在土質的馬路上,中間的那輛最是豪華,老丘陪同朱熹大佬,就坐在中間這輛馬車上,同坐這輛馬車的還有黃幹,黃乾的任務是隨時照顧老師兼岳丈。

張海三坐在前面的馬車上引路,這輛馬車和跟在後面的馬車坐著一票朱門弟子,為了安全起見,還特意安排了兩個護衛。

這是要去田間考察紅薯這個新奇作物。

朱熹已經不是第一次坐這輛馬車了,初次乘坐,就感覺這馬車乘坐的感覺真是太舒適了,完全不是過往那種坐馬車的感覺,話說平日裡出遠門坐的那種雙輪馬車,朱熹算是坐夠了,一路顛簸,若是坐的時間長一些,一把老骨頭差點都要散架,簡直有一種受虐的感覺。相比起來,這個四輪馬車跑在水泥路上,平穩如風,幾乎感覺不到什麼顛簸,當時朱熹就想,這多半是要歸功於人家水泥路修得好的緣故,但這種路大宋能修得起嗎!

但現在,馬車就跑在一條比大宋官道還簡陋的泥土路上,感覺只是比跑在水泥馬路上略微顛簸了一些,比兩輪馬車好太多了,所以朱熹還可以好整以暇地觀看一路的風景。這已是秋天了,沿途還是一片綠色,四周草木蔥綠,看不到秋葉凋零,看不到紅葉飄飄。

東一拐,西一拐,越往後,道路就越是狹窄,路況越來越差,但馬車雖然顛簸的幅度大了許多,朱熹還是覺得遠遠不能與雙輪馬車的暴力顛簸相提並論。

於是朱熹就有意請教旁邊的老丘,朱熹心道這個老丘好為人師,且看他就這馬車能說出一些什麼道道來。朱熹就說了:

“丘先生吶,老夫老矣,平常坐馬車耐不住顛簸,還是茅特首造的這四輪馬車乘坐舒適,不知其中有何奧妙,丘先生能為老夫解惑一二麼?”

老丘心道這是特區專門用來接待的高檔馬車,它能不舒適嗎!

“元晦先生,這臺馬車吧,有一些與尋常馬車不同之處。它整合了這時代很多先進技術,嗯,這麼說吧,茅特首在這輛車上花了很多心思。其一,這馬車有四個輪子,四個輪子比兩個輪子的平穩性要好得多。不過,元晦先生可別小看,加兩個輪子也大有訣竅,這輛車前面兩個輪子特別做了一個轉向機構,前面兩個輪子可以自由轉向,別小看這個前輪轉向,有了這個轉向機構,馬車在轉彎的時候就非常順暢,若是沒有這個轉向機構,逢上轉彎之時,若是轉得急了,沒準會翻車呢,就算不翻車,由於不能很好地克服離心力,哦,反正轉彎不靈,多半一邊車輪會離地,人坐在上面也很不舒服。這是其一。”

老丘隨口一說,就扯到了離心力,心道又以後可要格外注意了,別一不小心就抖落出後世的各種技術概念詞彙來。

臨了老丘又發揮了一下:

“若是春秋戰國就懂得造這種前輪轉向的四輪馬車,車戰恐怕就要換一種戰法了,還不知道秦國最後能不能一統天下呢!”

老丘這時候聯想到了自己前世的那輛四輪驅動的suv,什麼破路都敢跑,要是開到戰國的戰場上,嘿嘿,那不是天下無敵嗎!不過隨即又想,白起那廝會挖坑,四驅suv估計對韓魏趙好使,對付秦國還是不靠譜。

朱熹笑笑:

“我們不能要求古人。”

人家朱熹還是歷史唯物主義者啊!

不過說起這事,老丘就有點糾結。按說,咱中國人聰明吧,怎麼直到大宋還沒有造出有前輪轉向機構的四輪馬車呢!貌似西方在古羅馬的時候就造出來了。

這時,四輪馬車無法再往前行了,只好在此停下。朱熹在黃乾和老丘的攙扶下下了車,張海三招呼著,一行人朝紅薯地走去。前面還要走好一段路,才能到得地頭。

老丘一下車就徑自往前走,黃幹本來要攙著朱熹,但朱熹感覺腿腳差不多好了,執意要自己走。

“彭大夫的醫術甚為高明,老夫這條腿已無大礙。呵呵!”

“那就好!那就好!先生年紀大了,也不要太累著。”老丘心道老彭的醫術真是給力,不服不行。

“丘先生繼續說,方才說到其一,還有其二其三呢?”

“其二嗎,這輛馬車用了軸承,現在是滑動軸承,將來滾動軸承出來了,那就更勝一籌。不過這跟乘坐舒適性關係不大。”

朱熹又記住了一個新名詞“軸承”,至於什麼是滑動軸承什麼是滾動軸承,朱熹也不深問。

“其三,這輛馬車用了彈性懸掛裝置,用了板簧和彈簧,板簧和彈簧的功能就是減少震動。”老丘心說,這輛馬車真是一點不帶吹牛的高檔配置,

《大宋東京夢》 第二百三十章 農業印象(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