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石溪蘇家 (第1/3頁)
金哨本無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188年,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十五年的六月初二,茅庚和王家從資水坐船沿江而下,來到了白溪鎮。
下了船,張海三和羅七領著眾人到了一處所在,只見大門上懸有一塊“白溪官學”的匾額,茅庚心知這便就是自己要任教的學校了。據張海三介紹,這白溪官學前身乃是新化縣學,後來新化縣治從白溪鎮遷到了如今的上梅鎮新縣城,新化縣學隨之遷走,這裡便換了牌子成了“白溪官學”。
茅庚結合在縣城聆聽到的宋教諭臨行教誨,和張海三一路所言互相應證,便知這白溪官學不過是掛了個官學的招牌,其實多半是屬於民辦的性質。
事實也是,這白溪官學雖曰官學,卻主要是白溪本地鄉紳出資興辦,官府不過是出了個名義。不過關係到本縣教化,尤其是為了教化蠻夷,任教的先生向來是由官府選定的,只是縣裡僅僅發給一點象徵性的俸祿,先生們的生計只能仰仗當地鄉紳。
一行人進得白溪官學大門,便有一位賀先生迎候。賀先生客氣一番,就開始張羅起來。先是安排王家一大家子住到東廂,然後將茅庚和文元,安頓到了西廂住下。
這西廂也許是許久不曾住人,雖經整修打掃,但也許倉促之際收拾得不夠徹底,還是透著一股子黴味。不過茅庚看了看之後,很是滿足,自己和文元兩人雖然只佔了西廂一角,但連廳堂帶房間有三個房間,算是後世的兩室一廳的待遇,剛一參加工作就有這樣的待遇,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住在東廂的康先生隨後出來與大家見禮,那康先生已經六十二歲年紀,一綹白鬍子,是這白溪官學碩果僅存的一位至今還堅守崗位的老資格先生。
據張海三介紹,原本這裡還有兩位先生,只是去年走了兩個,剩下康老先生,偏偏康老先生老眼昏花,耳朵也不好使了,使得白溪官學無以為繼。正好王老先生兄弟現在可以頂上,嗯,茅庚也算吧。茅庚其實心裡明白,自己不過就相當於王老先生兄弟的一個搭頭,宋教諭只是安排讓茅庚隔三天教授半天的算學,擺明了王老先生兄弟是絕對主力,自己能夠充任這個助理教職實在是有些運氣的成分。
原本按照郭主薄的意思,只是將王家兄弟安排去那石溪官學,茅庚和文元則留在縣城兼個臨時閒差。不過許縣令將郭主薄的安排調整了一下,改將茅庚文元也安排去了石溪官學,和王家倒是繼續作伴。
許縣令有自己的考慮,茅庚能做成所謂的機關神器最好,做不成的話,反正不在縣城,讓茅庚到白溪官學做個次等的先生教授算學,怎麼也輪不到人說三道四,出了事情好擦屁股。許縣令根據自己的觀感,不認為茅庚是金兵的探子,倒是頗為擔心茅庚是個騙子或者僅僅是一個狂生。
郭主薄覺得王老先生兄弟是遠道而來的歸正客,應該不會太講究,讓他們來白溪,說不定能夠長期呆下來,使得白溪官學可以穩定地辦下去。
對茅庚來說,在縣裡兼個閒差還不如在白溪做一個民辦教師,起碼自由度強多了。所以雖說許縣令挫傷了自己參政議政的熱情,茅庚還是覺得許縣令這人其實也不錯。
在縣城的日子也沒有白呆,一來二去,文元和張海三如今已經混得十分熟了,兩人老鄉長老鄉短的十分熱絡。看得出來張海三對自己也十分客氣,連許縣令介入安置的事也是張海三透露的,這人真的是有些古道熱腸,以後有什麼事倒是可以找他。
茅庚兩人幾乎沒有什麼行裝,茅庚除了王先生相贈的一件襴衫,就是發了十四貫安置錢後在縣城買的一件新襴衫,此外身無長物,文元也差不多。還好這是夏天,難為這裡還準備好了草蓆鋪蓋,所以茅庚文元兩人不一會便安頓完畢,兩人便與張海三聊起天來。
聊著聊著,就聊到縣城搬遷一事,文元很是好奇為啥要將縣城遷往八十里外的上梅鎮,於是問道:
“張兄,依在下看,這白溪鎮水陸兩便,也有幾分繁華處,為何非要將縣城遷往他處?”
張海三笑了笑,說道:
“在下初來這新化之時,也曾問過這個問題,得到的說法甚多,有說是白溪鎮這裡的風水不及上梅鎮的,也有說是資水河行船艱難,需要在上梅鎮設一重鎮由官府鎮住河妖的。呵呵!不過在這裡的日子一長,就知道以上的說法都是糊弄人的。”
茅庚心中倒是猜到了其中緣故,還是忍不住問道:
“那你說,究竟是甚麼緣故?”,既是閒談,茅庚心情輕鬆,話語不會那麼磕巴。
“熙寧年間新化設縣,說與兩位兄臺得知也無妨,反正王老先生也是
《大宋新將》 第十四章 石溪蘇家(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