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引言��(1)

李嘉能教授任職於國內某名牌大學管理學院,教授MBA課程已經有十多年了。他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身份形形色色,有身家上億的私企老總,有躊躇滿志的政府官員,有高學歷的企業高層和中層管理者,有不甘平庸的普通白領……他們在職場裡摸爬滾打了很多年,深知中國企業的“生態環境”和“遊戲規則”。他們已經或者即將是政府、企業的精英,指望透過MBA的學習,要麼早日走上高階職業經理人的位置, 要麼為自己創業打好基礎。但近來他們常常在李嘉能教授面前抱怨,為了片面強調和國際接軌,他們的學習教材和案例大多援引自國外,這些教材和案例的文化根基在西方,在它所應用的環境中,“契約精神”、誠信度和法制程度都已經很高,這些理論適用的管理者和員工的職場素質也很成熟,而中國企業內部的弊端大多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把西方的企業文化完全移植到中國的“土壤”裡,引領和構建中國的企業文化,肯定會水土不服;拿西方的藥方來根治中國企業的痼疾,顯然有點“病急亂投醫”。 “音樂對於聾子的耳朵是不存在的!中國很多職場人士對職業素質的理解和聾子對音樂的理解差不多。”來自某大型樂器公司的總裁楊天成先生形象地說。 “西方的先進理論還是必須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就跟馬列主義在中國只有發展為毛澤東思想才能夠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一樣。我們需要的是嫁接,而不是移植。”政府官員高升橋主任說話高屋建瓴,極為形象,引起了共鳴。 “西方的理論適用於企業現代化程度已經非常高的國家,中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和西方人大相徑庭。在中國,市場經濟口號的提出也才區區十餘年,企業生存的土壤,比如法律、行規、慣例、習俗、道德水平等等都和國際有差異,囫圇吞棗、生搬硬套肯定行不通,我們需要的是對中國企業對症下藥的東西。”某集團公司副總韓尚華深有感觸,他經歷過國企、外企和私企的磨練,對中國各類職場的運作方式都十分熟悉。 “外國的理論比較枯燥、生澀,光那些名詞就讓人費解,那些案例只有放到西方文化中才顯得精闢,那些幽默也只有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才會付之一笑。打個比方吧,在西方說某人是狐狸,那是誇獎別人睿智,在我們這裡你去試試看!所以我們的確需要一本為中國職場人士量身定做的、指南性的書籍。”年輕白領陳雅姿說。 “我記得學者埃通加·曼格爾提出一個命題:文化是制度之母,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制度。要剔除和杜絕制度上的弊病,還必須從文化上去找根子。有些中國企業的怪病還是要用‘中醫’來對付。”謝裴妤說,她是某公司人力資源主管,見識過企業中稀奇古怪的現象和形形色色的嘴臉。 “我們需要從零開始!”有人附和。 …… 學生們的呼聲感染、觸動了李嘉能教授,他們的心聲和他多年的教學體驗不謀而合,他覺得已經到了實施他那個策劃已久的科研計劃的時候了。 在不久後的一次的“拓展訓練”(Outdoor Development)中,李嘉能教授像宣佈一個重大好訊息一樣告訴他的學生們:這次“拓展訓練”的目標就是由他們通力合作,打造一套在中國行之有效的、“中國製造”的職場規則。學生們聽了都很興奮,但又有點猶豫和茫然。 “MBA教材是大師們長年累月心血的結晶,我們可是看著他們的書,聽著他們的教誨成長的。”趙卓越笑著說,“他們的理論儘管有些脫離中國國情,可聽起來如雷貫耳。” “是呀,我們是誰呀?”高升橋也搖頭。 其他人都好像沒有信心的樣子。 “你說你行,你就行!”李嘉能教授目光炯炯地看著大家,鼓勵道,“你們都是管理精英,你們有嚴謹的思維,你們有豐富的人生和職場經驗,每天都有大量的故事在你們身邊發生,你們最清楚中國的職場人士最需要的是什麼,為什麼不行?——久病成良醫嘛!”他補充道,“何況,我們只是做個試驗,拓展嘛,就是嘗試、探索未知的領域。” “那會做出什麼樣的東西來?”陳雅姿津津有味而又疑慮重重地問。 “不拘一格!沒有菜譜,沒有佐料,原料自己去找,如何做你們自己去琢磨,現在誰也不知道將做出來的‘菜’是什麼味道……只要體現了我們的理念就行。”李教授鼓勵道,“我們現在就可以討論討論。” “我覺得應該喜聞樂見,不要像國外的理論那樣枯燥、乏味。應該是中國式的……”高升橋小心翼翼、欲言又止。 “那是什麼東西?”韓尚華問道。 “我說的是形式,比如大字報呀、語錄呀、標語呀,簡單明瞭,生動形象,琅琅上口……”高升橋猶猶豫豫地補充。 

《老闆喜歡有想法的員工》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