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步。為什麼不做呢?”一貫內斂矜持的王儲突然慷慨陳詞,讓我和其他賓客在感到意外之餘也頗為感動。看來你是動真格的了。有統計,查爾斯王子一年要參加的公益慈善活動高達560 次,真夠忙的!看來王子真的不願再等待了。他的人生也漸入佳境。
所謂遠見,即洞察力,是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掌握和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它是某種稀缺資源,不是因為它要求當事人有多麼聰明,而在於能否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定。我們普通人常常覺得所謂國家政策必是基於國家利益的理性論證之結果,而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課程中學過的重要一課就是:一個政策的制定過程起碼是三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國家利益、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就拿美國的軍費開支來說吧,地緣政治的考量是國家層面的,國防部的預算關係到部門的權力和與其他部門的關係,而總統和他的主要幕僚們的個人觀點和情緒,甚至偶發事件都有可能左右最終的決策。回顧歷史中一些重要的政治決策,並不神秘。有時是基於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力排眾議,如林肯之解放黑奴,不惜南北交戰;如鄧小平之改革開放,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有時不過是審時度勢,順應民意,如奧巴馬之當選,是美國公眾對布什政府不滿的積累和對一位能詮釋美國夢的有色民族總統的期待的結果。有時政策並非出自道義選擇,而完全是各方勢力博弈妥協的產物;甚至是純屬偶然,事後才有好事者穿鑿附會,歌功頌德。錯綜複雜的政治道路足以讓人迷失,這讓我想到《大學》中所提出的思維過程是非常可取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沒有對政治終極目標的堅持,那就談不上把握歷史的發展趨勢並提供符合人民長遠利益的遠見了。
。 想看書來
雙軌(1)
1996年3月18日,星期一,《紐約時報》財經版在頭條位置登載了記者馬克·蘭德勒的報道“At 27,a Talk Star Sets Out To Transform Chinese TV”(27歲的脫口秀主持人將改變中國電視):
和奧普拉一樣,楊瀾是中國最受歡迎的電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之一。1990-1993 年,每週由楊瀾主持的《正大綜藝》曾是中國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但和奧普拉不同的是,1994 年楊瀾放棄了這條坦途,赴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在那裡她將獲得國際關係專業的碩士學位。在離28 歲生日還有兩週的時候,楊瀾正在計劃重返熒屏,她將於今年6 月返回中國。楊瀾正在打造一檔周播的系列節目,這檔名為《楊瀾視線》的節目旨在關注西方流行文化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比如,中國人對史蒂芬· 斯皮爾伯格(導演)和安德魯· 勞埃德· 韋伯(音樂家)的喜愛會對中國文化產生怎樣的影響。
秉承精確和負責為生命線,《紐約時報》被譽為具有“報格”的報紙,更被美國精英階層比做“不玷汙早餐桌布的報紙”。在一個早春的星期一,它將幾乎半幅版面給了一位來自東方中國的女性,並在文字報道的右上角登載了楊瀾的大幅圖片。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楊瀾的微笑中透露出一種幸福的母性。是的,此時的楊瀾有著雙重身份:一個是即將畢業的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碩士,一個是剛剛孕育第一個孩子的準媽媽。對某些人來說,把持好自己的人生,也許不需要技巧,需要的只是天性。在“生活”和“事業”的雙軌上正在激情並行的楊瀾告訴《紐約時報》:“我只是剛剛開始。”
1996 年,距離楊瀾從中央電視臺辭職已有兩年光景。當年放棄主持紅極一時的《正大綜藝》,飛越太平洋,選擇到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主修的高階電視節目。楊瀾,已不僅是一個電視節目的製作者,還是一個孕育生命的母親。此時她的身份就像不斷髮生裂變的細胞,越來越多:製片、策劃、導演、主持人、撰稿人、約翰遜教授的學生、未來孩子的媽媽,但楊瀾樂此不疲,十分享受這種歡愉的繁忙。
帶著身孕進行著超負荷工作,楊瀾將這種在兩條軌道上同時行進的狀態稱為“全身心的一種享受”。楊瀾患有神經性頭痛,嚴重時需要靠止痛藥來緩解。但自從懷孕後,就什麼藥都不敢吃了,頭痛的時候眼淚直流也只能咬牙挺著。但在楊瀾內心裡,懷孕之初的幸福感從未消失過,無論每天多麼疲倦,但腹中的小生命每天會給予她不同的全新體驗,這種刺激和新鮮感是一生中最美妙的感覺,是與另外一個生命的奇妙呼應。
1996
《楊瀾語錄全集》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