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頁)
沸點123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摸索。
葉:網上操作的一些心得?
李:也不是網上操作,高二的時候還沒有上網呢,高三才開始上網的。那我會非常非常認真地去研究這些電腦,研究它怎麼用能更好,怎麼選擇會更好,並把這資訊透過媒體與大家分享。
葉:你是一個計算機方面的天才嗎?
李:我覺得這個市場沒有什麼天才不天才的。
沉思李想
男人廿五
25歲,如花一般美好的年紀。
25歲,大俠馬雲(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在杭州一個校園背英語單詞;軍師丁磊(網易公司聯合首席技術執行官)剛從旱澇保收的電信局辭職;“QQ之父”馬化騰正在用5條電話線、8臺電腦,組建家庭區域網。
這些前輩算是“少年得志”、年輕成名、事業有成的代表人物。可是25的李想,已經擁有近200人的團隊,正在琢磨著上市。
“他使60年代人感到恐懼,他是70年代人的壓力,是80年代人的偶像——不,在他的擁躉者中有小到小學六年級的少年,也有年近花甲的成功臺商,還有一個50年代生人來Email說想在人生謝幕前加盟他的公司,最後一次奉獻自己拼搏的豪情。”對於媒體的這些溢美之辭李想怎麼看?李想說,我基本上不看,因為他們把我誇的太厲害了,就像神一樣。李想因此而不好意思。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1。七年老鳥(4)
比較相同年齡階段佔有的資本,比較影響力,李想贏了,“80後”贏了。
其實不然。
1997年5月,丁磊創辦網易公司,2000年6月網易登陸納斯達克;1998年年底阿里巴巴網站推出,1999年3月團隊領袖馬雲正式回杭州創業;1998年12月,王志東的公司成功與華淵合併,成立新浪網;1999年,陳天橋創辦盛大公司。縱觀今天這些IT風雲人物,他們幾乎全部在1999年左右觸網。沒辦法,網際網路的發展到此時才略具雛形。原新浪CEO 、董事兼總裁汪延清晰地記得他在巴黎第一次接觸網際網路(和美國的同學交換電子郵件)的情形,他說:“我激動得說不出話,那是我第一次透過Email和我在美國的同學通訊,感覺就好像我拿到大學通知書時那般激動。網際網路讓我覺得世界太奇妙,太充滿誘惑了。”
這種感受與李想最初接觸電腦、接觸網路的感覺何其相似。潘多拉的盒子開啟,網際網路的誘惑力讓所有人身不由己幾乎在同一時刻投身其中。1999年,李想開始使用論壇;2000年,李想開始在免費論壇上發表硬體測評文章;2001年,李想自己開發論壇“顯示卡之家”。。。。。。財富隨著理想的步步實現而逐漸增長。可是,如果以1999年為起跑線,李想在他的同行中奔跑的速度並不算快。甚至可以說,李想落後了。正是因為這種落後,他在先行者的打壓下難以掙到行業第一的位置。
這是大人和孩子的較量,本來就不公平,是嗎?別忘了,高二,李想的“顯示卡之家”已經在業內赫赫有名,當時許多人甚至還沒聽說過Google;高三,李想已經在計算機世界組織的DIY大賽給許多年長的人當評委。在計算機構建的世界裡,年齡從來沒有成為過值得考慮的問題。在純粹商業競爭的環境裡,更沒有人會因為對手年紀小而心慈手軟。
網路的世界沒有盡頭,卻存在出口。如果失去與現實的連結,網路終究只是歸於虛無。所以,在網際網路世界的較量,最終還是迴歸到現實生活中個人閱歷、經驗、才藝的比拼。這時候,年齡真的是一個要命的問題。PCPOP走過彎路,李想非常坦率的承認這一點。
就像一個網路遊戲裡的高手,如果沉溺於網,在現實中將一事無成。李想說,我在現實中找到了足夠的樂趣,所以我不會沉迷。
這種樂趣是什麼?是令前方領跑者不時回顧的恐慌,是自身經歷磨難後成長的喜悅。我年輕,所以我沒有壓力。李想這樣告訴全世界,也寬慰自己。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致富亦然。最近還有一種流行的說法:29歲以前,屬於青春〃保質期〃,29歲以後,就Time out(過期)了。因此,如要在青春歲月裡有所突破,創出一翻事業來,就宜趕在青春〃過期〃之前。據說,絕大部分富翁在30歲前已經完成了自己財富的初步積累。換言之,如果30歲還沒有找到方向,此生很有可能與富裕無緣。
《80後億萬富翁田美女資料》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