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部分 (第1/4頁)

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攬���妗�

袁世凱在北京讀書時,李鴻章正在直隸總督任上。對李的顯赫地位,不勝欽羨。在洋務派“練兵求強”思想的影響下,他“好讀兵書”,“留心時事”,常作軍事論說,侈談練兵“安內攘外”。⑤袁保齡對他的議論,頗為讚賞,曾情不自禁地表示,袁家“嗣武有人,亦可略慰”。⑥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袁世凱在科場上謀求榮華富貴的希望破滅以後,遂把詩文付之一炬,決心攀附李鴻章淮軍集團。他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⑦當時,李鴻章的幕府中大都是舉人或進士出身。袁世凱僅是一個無名的拔貢生(秀才),地位低微,對他說來,顯赫的李氏是可望而不可攀的。因此,他沒有直接投奔李,而於1881年5月,帶領“其家舊部數十人”往山東登州,投靠淮軍統領吳長慶。

吳長慶(1829…1884),字筱軒,安徽廬江人,1880年冬率領淮軍六營由浦口移駐登州,督辦山東海防,極受李鴻章的信任。其父吳廷襄是廬江地主團練武裝的頭子,咸豐年間太平軍包圍廬江,吳廷襄派吳長慶到宿州,向袁甲三求救。袁甲三舉棋不定,徵求子侄意見。袁保慶以“紳士力薄,孤城垂危”,主張援救;袁保恆則認為“地當強敵,兵不能分”,兩人爭持不下,拖延多日,以致廬江被太平軍攻佔,吳廷襄被殺。此後,吳長慶與袁保恆絕交,而與袁保慶“訂兄弟之好”。⑧袁保慶在南京時,吳長慶帶兵駐紮浦口,兩人過從甚密。袁保慶死時,吳長慶渡江視斂,“扶棺痛哭”,幫助料理喪事。⑨因此,當袁世凱來到登州時,吳長慶不僅“肫然相信”,⑩樂意收留,備加照撫,而且隨後又加以提拔重用。

武夫出身的吳長慶“好以文雅緣飾”,'1'以敬禮士大夫而揚名海內。他的幕僚張謇、朱銘盤、'2'周家祿等,'3'都是一時名士。他對張謇尤其倚重。張謇(1853…1926),字季直,江蘇南通人,文學頗有根底,素有“才子”之稱,1876年入吳幕後,得參與機密,軍中重要函牘,多出其手筆。吳長慶命其子吳保初隨張受業。袁世凱到營後,也拜張為師,學習詩文。據張回憶:“謇曾命題,課以八股,則文字蕪穢,不能成篇,謇既無從刪改,而世凱亦頗以為苦。”但“偶令其辦理尋常事務,井井有條,似頗幹練。”'4'

袁世凱善於奔走鑽營,在吳長慶及其幕僚面前,總是“謙抑自下”,極表恭順。又時常偽裝憂國憂時,“作激昂慷慨之談”。'5'很快取得吳長慶等人的好感,被稱為“有造之士”。'6'不久就被提拔為慶軍營務處幫辦,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

1882年6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清廷派吳長慶率兵赴朝鎮壓,袁世凱隨軍前往。從此開始了在朝鮮的政治生涯。

註釋:

①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4,頁12。

②袁甲三:《端敏公集》卷首下,頁27。

③袁保齡:《閣學公集》卷首,頁22。

④同③,頁16。

⑤沈祖憲、吳生:《容庵弟子記》,1913年版,卷1,頁2。

⑥《袁氏家書》,卷5,頁11。

⑦同⑤,卷1,頁4。

⑧張謇:《嗇翁自訂年譜》,1925年版,捲上,頁21。

⑨同⑥。

⑩張謇:《張季子九錄·文錄》,卷11。

'1'張佩綸:《澗於集》,1918年版,卷3,頁45。

'2'朱銘盤,字,號曼君,江蘇泰興人,光緒八年中舉,以善駢儷名於時,著有《桂之華軒詩文集》。

'3'周家祿(1846…1910),字彥升,江蘇海門人,自號奧老人,袁世凱為直隸總督時曾入袁幕,著有《愷壽堂集》三十卷。

'4'劉厚生:《張謇傳》,1958年版,頁6…7。

'5'同⑩。

'6'同⑩。

撲滅“壬午兵變”嶄露頭角

19世紀最後三十年,日本等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朝鮮,加深了朝鮮社會的危機。糧食匱乏,物價上漲,廣大人民進一步貧困化。農民起義此伏彼起,日益高漲。統治階級內部也展開了激烈的政爭。

1864年,朝鮮國王李死後,十二歲的李熙以支系入承大統,其父大院君李應攝政。②大院君對外實行“閉關自守”政策,對內極力提高王權,企圖挽救沒落的君主制度。至1873年,李熙親政,大院君去位

《袁世凱傳陳志讓線上閱讀》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