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1/4頁)
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線,進入陝西。北洋各軍互相怨尤。“毅軍詆甘軍窳敗不能戰,甘將詆毅軍不能遵圍剿之約”致使白朗逸圍而走。“毅軍咎陸建章部下安守省垣,畏葸坐視,不出堵截。陸部下則嗤毅軍徒事尾追,賓士千里,不獲一戰,自疲兵力”。袁世凱聞訊震怒,於6月16日致電陸建章,飭今將失職人員從嚴參辦。'10'不久,袁便以“縱寇殃民”為口實把張鳳免職,召入北京,派陸建章接任。又將白朗所經過的商縣、縣、乾縣等二十餘縣的縣知事撤職,以北洋派官僚代替。陸建章大量裁減陝軍,而把北洋第七師擴編為第十五、十六兩個混成旅,以賈德耀、馮玉祥(陸的外甥)為旅長。從此,陝西省完全納入北洋系統。
白朗軍沒有根據地,長期流動作戰,給養不足,隊伍疲憊不堪,軍紀也漸漸松馳。在由子午谷越秦嶺經商雒、由原路歸河南途中,又遭到鎮嵩軍劉鎮華部、張錫元部、張敬堯部和趙倜毅軍的前後夾擊,損失慘重。及回到家鄉寶豐一帶,戰鬥力大大削弱,只得分散為數股,隱蔽活動。8月初,白朗率領數百人在魯山縣石莊與張敬堯部殊死搏戰,不幸陣亡,起義隊伍遂瓦解星散。白朗起義堅持數年之久,在所到之處“打富濟貧”,沉重地打擊了地方封建勢力,削弱了袁世凱的統治力量,但最終仍然不能倖免失敗的命運。
白朗失敗後,袁世凱嚴令北洋軍“搜除餘孽,務絕根株”。趙倜奉命“清鄉嚴洗”,在西華、魯山、寶豐、禹城各縣分割槽駐紮重兵,大肆屠戮,納起義農民於血海之中。9月,袁世凱釋出褒功令,以趙倜為德武將軍,督理河南軍務。張敬堯所部第二混成旅擴編為第七師,張升任師長。
至此,在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買辦階級的支援下,袁世凱擊敗了資產階級民主派,撲滅了農民起義軍,消滅了國內一切企圖推翻他的有影響的武裝力量,實現了封建專制獨裁的“統一”。他顧盼自雄,洋洋得意,自制了六扇紅木屏,屏上精刻中國地圖,陳設於臥室之中,紀念他“統一中國”的“豐功偉績”。北洋軍閥集團從此氣焰更為囂張了。
註釋:
①徐義生編:《中國近代外債史統計資料》,中華書局1962年版,頁114…117。
②《列寧全集》,卷19,頁83。
③徐有朋編:《袁大總統書牘彙編》,1926年上海廣益書局第15版,卷1,頁6。
④《愛國報》,1913年5月15日。
⑤《時報》,1913年8月2日。
⑥李劍農:《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頁288。
⑦同③,卷7,頁6。
⑧同⑤,1913年5月24日。
⑨同③,卷2,頁41至46。
⑩同③,卷2,頁45、43。
'1'同③,卷2,頁69。
'2'《太炎先生自定年譜》,章氏國學講習會校印本。
'3'《章太炎致伯中書》,1913年7月3日。見《文物》,1976年第9期。
'4'同⑤,1913年5月29日。
'5'《袁世凱致張謇函》(原件),1913年6月13日。見《近代史料書札》第一函第一冊,北京圖書館藏。
'6'同⑤,1913年7月27日。
'7'《袁世凱致馮國璋、張勳密電》,1913年8月3日。見《馮國璋收電簿》。
'8'張一:《心太平室集》,卷1,頁28。
'9'《繼修醴泉縣誌稿》,卷11兵事。
'10'《白狼猖獗記》,見《時事彙報》第8號,1915年1月。
在帝國主義支援下就任正式大總統
鎮壓“二次革命”之後,袁世凱便以為“兵威既振,則國會政黨不復足為輕重”。但是,他並沒有立刻解散國會,這並不是由於國會在戰爭期間俯首聽命於他,引起了他的好感,而是因為他還需要利用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以便名正言順地進行統治。
“二次革命”前,國民黨議員之所以敢於對袁世凱實行“監督”,主要是由於有南方數省的地盤和軍隊作後盾。“二次革命”失敗後,國民黨變得七零八落,劉揆一、孫毓筠等公開分裂出去,另組“相友會”、“政友會”之類的小組織,成為袁世凱破壞國民黨的別動隊。一些號稱“穩健派”的國民黨議員,也不敢再倡言“監督”或“法律倒袁”了,但他們仍然抱著制定憲法以保衛民主權利的奢望,在國會進行活動。正當國民黨在國會中的力量大
《袁世凱傳陳志讓線上閱讀》 第3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