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9部分 (第1/4頁)

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民主革命運動的勃興及袁世凱的反革命活動

孫中山(1866一1925),名文,字逸仙,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縣)人,出身於農民家庭。清末,他的哥哥到檀香山當工人,後來,開墾荒地,經營畜牧業,漸漸發展成一個華僑資本家。青年時代的孫中山在檀香山、香港等地讀書,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教育。由於他看清了中國社會的黑暗,便經常和愛國青年一起,抨擊腐敗的清政府,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民族危機加深,孫中山開始認識到改良主義不能救中國,毅然走上以推翻清王朝為目標的革命道路。1894年秋,他在檀香山華僑中組成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小團體——興中會。興中會不僅要求“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而且要“創立合眾政府”,以民主共和制代替封建君主制。不久,孫中山回國宣傳革命,聯絡會黨,擴大組織,積極籌劃武裝起義。

義和團運動後,全國人民進一步覺醒,民主革命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1904年2月,華興會在長沙正式成立,會員有黃興(1874…1916)、譚人鳳、陳天華、宋教仁等,共推黃興為會長。同年冬,光復會在上海組成,負責人有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秋瑾等。這兩個革命團體的領導人在發動武裝起義失敗後,大都逃往日本東京避難。當時,在日本有中國留學生八千多人,在民族危亡的刺激下,不少人也產生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孫中山考察了歐美各國的歷史和現狀後,於1905年7月到達日本,在各革命團體積革命分子中間進行宣傳鼓動,倡議統一組織,統一行動,受到熱烈歡迎。同年8月20日,“中國革命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為庶務(相當於協理),並組成了總部機關。

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以後,孫中山又把這個宗旨概括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即所謂“三民主義”。在同盟會的宣言中大膽地設計了未來民主共和國的藍圖,莊嚴宣告:為肅清中國千年專制之流毒,“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①同盟會的綱領儘管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但是,它是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進步的,“是帶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義”。②這個綱領對殷切希望從封建專制牢籠中解放出來的中國人民來說,對迫切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幸福生活的廣大群眾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它對民主革命高潮的迅速到來,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同盟會成立後,在國內外發行多種報刊,介紹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學說和革命歷史,熱情地謳歌人民起義的英雄事蹟,猛烈地抨擊封建制度的腐敗,無情地揭露清政府出賣民族利益的醜行和所謂“新政”及“預備立憲”的騙局,指出袁世凱、張之洞等大官僚都是清廷的“豪奴”,並廣泛地動員群眾起來推翻清政府。當時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已經墮落為保皇黨。他們在日本創辦《新民叢報》,鼓吹保皇,詆譭革命,為清政府“預備立憲”幫腔。同盟會以其機關刊物《民報》為主要輿論陣地,對保皇黨進行反擊;圍繞著要不要革命,耍不要實行民主,要不要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等問題與康、梁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剝掉了康、梁身上披著的迷人的外衣,使許多受改良主義影響的知識分子站到革命的旗幟下來,“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③

孫中山不僅直接領導思想戰線上的鬥爭,同時也積極地組織國內武裝起義。

1906年12月,在同盟會員劉道一等領導下,江西省萍鄉、湖南省瀏陽和醴陵爆發了會黨礦工起義。他們釋出中華民國軍起義檄文,提出“破除千年之專制政權”,“建立共和民國”。各路起義軍三萬餘人,在幾天內佔領了許多重要村鎮,屢敗清軍,形成很大聲勢。清政府從長沙、武漢、南昌調集軍隊,進行血腥鎮壓。起義軍因力量分散,寡不敢眾,終歸失敗。但這次起義擴大了同盟會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使封建統治階級大為震諒。

袁世凱對同盟會的革命活動,一貫採取仇視態度。在他被攝政王載灃趕下臺以前,除極力推行“新政”,強化統治工具外,還想方設法直接鎮壓革命。早在1904年,他就在中國留日學生中安插了自己的坐探。同盟會一成立,他立即密奏西太后。西太后密諭各省督撫“嚴防亂黨”。按照西太后的旨意,袁於1906年把天津偵探隊改組為探訪局,擴大

《袁世凱傳的內容簡介》 第1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