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1/4頁)
向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聽說在一處山坳牧羊,尚不知詳情也。”劉邦淡淡笑了。
“果真如此,天意也!”
項梁拍案一嘆,當即拍案決斷,撥給劉邦五千人馬,派出十名五大夫爵位的將軍統領,襄助劉邦奪取豐城。劉邦亦慨然允諾,攻佔豐城後立即送來楚懷王之孫,兩方共同擁立正宗楚王。劉邦走後,項梁立即派出一名司馬領著幾名精幹斥候,喬裝混入劉邦部探察實情。其後,訊息接踵而來:劉邦的左膀右臂是蕭何張良,蕭何主政,張良主謀。韓國老世族子弟張良是去冬追隨劉邦的,舉楚懷王之後為楚王的方略,正是張良所謀劃。這個張良,在上年八月的震澤聚會後回到了舊韓之地,聚結了百餘名舊韓老世族的少年子弟,卻不打任何旗號,只是尋覓可投奔的大勢力。
去冬時節,張良到了泗水郡,欲投已經擁立景駒的秦嘉部,不想在道中與劉邦人馬相遇,兩人攀談半日,張良便追隨了劉邦,名號是廄將。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論說大勢,劉邦每次都能恍然領悟,每每採納其策。張良多次說與他人,他人皆混沌不解,張良感喟說:“沛公殆(近於)天授也!”為此,張良與這個劉邦交誼甚佳,不肯離去。
“這個張良,如何不來江東與老夫共圖大業?”
項梁明白了劉邦的人才底細,一團疑雲不期浮上心頭。張良雖則年青,在六國老世族圈子裡卻因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帝而大大有名,很得各方看重,然此人卻從來沒有依附任何一方。在項梁眼裡,張良是個有些神秘又頗為孤傲執拗的貴胄公子,更是個孜孜醉心於復辟韓國的狂悖人物。項梁料定,此等人其所以不依附任何一方,必定是圖謀在韓國稱王無疑,誰想拉他做自家勢力都是白費心思。故此,項梁從來將張良看做田儋田橫武臣韓廣一類人物,從來沒有想到過以張良為謀士。倏忽大半年過去,紛亂舉事之中,唯獨韓國張良沒有大張旗鼓舉事,也唯獨韓國尚未有人稱王。項梁原本以為,這是張良在等待最佳時機,不想與陳勝的農夫們一起虛張聲勢。項梁無論如何想不到,張良直到天下大亂三個月後,也才只聚結了百餘名貴胄子弟遊蕩,還四處尋覓可投奔的主人,聲勢蒼白得叫人不可思議。按說,以張良的刺秦聲望,在中原三晉拉起數萬人馬當不是難事。何以張良只湊合了一幫貴胄少年瞎轉悠?以張良對天下老世族的熟悉,要投主家也該是江東項梁才是,為何先欲秦嘉後隨劉邦?秦嘉不說了,好賴還是個擁立了景楚王的一方諸侯。可這劉邦,一個小小亭長,一身痞子氣息,區區萬餘人馬,所賴者本人機變揮灑一些罷了,張良何能追隨如此這般一個人物?
項梁百思不得其解,這日與范增敘談,專一就教張良之事。
“此等事原不足奇也!”范增聽罷項梁一番敘說,淡淡笑道,“項公所知昔年之張良,與今日覓主之張良,已非一人也。老夫嘗聞:博浪沙行刺始皇帝后,張良躲避緝拿,曾隱匿形跡,隱遊至下邳。期間,張良恭謹侍奉一個世外高人黃石公,遂得此公贈與《太公兵法》。此後,張良精心揣摩,常習誦讀之,遂成善謀之士也。善謀者寡斷。昔年勃勃於復辟稱王之張良,世已無存矣!究其變化之由,張良不舉事,不復闢,不稱王,非無其心也,唯知其命也。譬如老夫,也可聚起千數百人舉事反秦,然終不為者,知善謀者不成事也,豈有他哉!”
“善謀者不成事?未嘗聞也!”項梁驚訝了。
“項公明察。”范增還是淡淡一笑,“天下雖亂,然秦依然有強勢根基,非流散千沙所能滅之也。終須善謀之能士,遇合善決之雄才,方可週旋天下成得大事。人言,心無二用。善出奇謀者,多無實施之能也。善主實務者,多無奇謀才思也。故善謀之士,必得遇合善決之主,而後可成大業也。張良既言劉邦天授,此人必善決之主也。日後,此人必公之大敵也。”
“善謀之士,善決之主,孰難?”
“各有其難。善謀在才,善決在天。”
“善決在天,何謂也?”
“決斷之能,既在洞察辨識,更在品性心志。性柔弱者無斷,此之謂也。是故,善決之雄才,既須天賦悟性,否則不能迅捷辨識紛紜之說。更須天賦堅剛,否則必為俗人眾議所動。故,善決在天。陳勝敗如山倒,正在無斷也,正在從眾也。商鞅有言,大事不賴眾謀。一語中的也。”
“先生與張良,孰有高下?”項梁忽然笑了。
“果真善謀之士,素無高下之別。”老范增一臉肅然,“世人所謂高下者,奇謀成敗與否也。然謀之成敗,在斷不在謀。故,無謀小敗,無斷大敗。譬如老夫謀
《帝國烽煙武將搭配羈絆》 第3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