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8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都�さ南蒼謾罰換褂行滷嘍唐�∷導�賭吆�印罰ㄖJ魃�啵�1982年,臺灣遠景出版社)、《群像》(“上海抗戰時期文學叢書”;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於1984年出版短篇小說《浮蟻集》,198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她的舊作選集《逝去的歲月》。羅洪在三四十年代,她的創作生活是一段崢嶸的難忘歲月。解放初,她也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積極深入生活,進行創作,但畢竟少多了。她曾對我說:“由於對工農群眾的生活不夠熟悉,生活底子薄,致使這時期的作品遠不及過去那樣靈活、自然,人物形象也不突出。除了'生活'這個主要問題外,也深受當時文藝理論所提出的許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和束縛。”文學刊物編輯部,好像文藝界的神經中樞,在那裡工作的編輯,嗅覺也變得特別靈敏,姚文元手裡那根根子打人的故事,她知道很得多。這些使羅洪和許多作家都感到一種威脅,使得那支進行創作的筆,彷徨、停頓下來

羅洪專寫社會小說,這在過去的女作家中頗不多見,創作上,其成績是可觀的。但這位從三十年代起就活躍在文壇上的女作家,卻曾長期受到冷落。

羅洪在創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小說。她的小說,有壯烈的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有對醜惡勢力的鞭撻,有對光明的追求,也有對解放後新人新事的歌頌。趙景深說:“羅洪的小說,似乎由拘謹到灑脫,由工筆到寫意,由堆砌到白描。”一般說來,一個作家的成長總要經過幼稚時期,羅洪也不例外。曾經為她出書當過編輯的趙家壁說,羅洪與三十年代的那些女作家很有不同,“她不寫自己,不寫兒童婦女,不寫家庭瑣事,更不寫工人、農民和士兵;她用這樣的大手筆,以藝術形象,集中而生動地描繪了一幅三十年代初期,發生在上海附近一個古老城市的舊中國錯綜複雜的生活畫卷。”(《寫我故鄉的一部長篇創作——羅洪舊作《春王正月》)他說的是羅洪的《春王正月》,但又可以說是對她作品的整體評論。臺灣鄭樹森在《讀羅洪小說札記》中說:“……她的短篇,雖然也有好些平庸之作,但總的來說,還是有點成績的,和三十年代一些作品相比,羅洪比較成功的短篇,在經驗剪裁上是要算乾淨的,作者並不羅嗦,也相當有控制。在題材和人物上,羅洪算得上是廣闊和多樣的。文字方面,羅洪不時都能避開濫情和'新文藝院'的毛病,相當樸素簡潔。……此外,和新文學時期不少女作家相比,羅洪的作品是能夠突破所謂'閨秀派''委婉纖柔'的作風,題材也不限於家庭生活、個人情緒等'茶杯裡風波'。這應該是她比較特出的地方。”這些論點,筆者亦有同感。

羅洪善寫小說,尤其善寫對話。她自己說她最感到困難的就是人物對話,很難寫得精彩:“在什麼時候應該插入對話,對話的分量,以及怎樣使對話有力,都是很需要斟酌的事。”(《創作回顧》,1940年6月《宇宙風》百期紀念號)她的小說寫得心平氣和,少有轟轟烈烈氣壯山河的氛圍,但也不乏其感人的力量。羅洪的小說具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多工筆、善白描,文筆流利、灑脫,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她的創作風格,是在民族的災難中形成的。她的那些描摹世態人情的小說,如《踐踏的喜悅》、《王伯炎與李四爺》及《友誼》等,都是成功之作,對人物的靈魂挖掘得既深又細。在寫作中,羅洪十分注意文藝的特點,她說:“文藝不是正面的宣傳和抨擊,所以我要寫得輕鬆一點,因為世界上有很多是含著淚的微笑。但文藝有它本身的作用和價值,輕鬆決不會削弱它的力量。”(《鬼影·序》)其實,解放前羅洪的那些作品,似乎沒有多少“輕鬆”的地方,讀者從中看到的是動盪的社會、垂危的祖國,其憂慮之情,不得不同作者一起,含著淚水,凝視社會、人生和前途

“文化大革命”中,羅洪被迫退休。粉碎“四人幫”後,她也沒有馬上把早已束之高閣的筆取下來,心情是猶豫的。1977年到北京,看到那麼多的文藝雜誌如春天的百花競相開放,她那顆“死”了的心,又跳動了。回去後,她檢閱了自己的不少舊作,也陸續寫了一些散文,又到她過去生活過的基地——上海青浦縣農村去了。1980年6月30日她給我來信說:“這次到香花公社來,使我有一種無法名狀的喜悅和激動。過去,我到農村生活過幾次,只有土改感到農村起了變化,合作比中,總覺得變化不大,可愛的人物不多,所以沒有寫出什麼東西。這次,農村真是起了或正在起著深刻的變化,我必須寫出點像樣的東西。今後,也一定會經常到這裡來。”

八十年代以來,羅洪那支似乎已經

《20世紀有名的外國女作家》 第4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