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徹底接納的另一翼——慈悲,指的是一種能力,能夠以柔軟心與同理心來看待我們所感受的一切。我們非但不抗拒恐懼或傷痛,反而以母親擁抱孩子般的仁慈來擁抱自己的痛苦;我們既不妄加評斷,也不耽迷於關注他人、巧克力以及對性的慾望中,反而溫柔關愛地看待自己的執著。慈悲能讓我們尊重自己的經歷,使我們得以如實親近當下的生命,也令我們全心全意地徹底接納一切。
明見與慈悲的雙翼彼此密不可分,既相輔相成,又相得益彰。當我們被自己愛慕的人拒絕時,缺乏自我價值感的迷惘可能會誘使我們陷入執迷的妄想中,一面責怪拒絕我們的人,一面又認為自己之所以遭到拋棄,是因為有缺陷;我們在一觸即發的怒火、心如刀割的悲痛和羞愧感之間擺盪不休。但徹底接納的雙翼卻能幫助我們從慣性回應的迷亂漩渦中解脫,找到平衡與清明,明瞭該說的話以及該做的事。
第二章 從迷惘中覺醒(3)
在徹底接納的過程中,如果只引用了正念之翼,那麼,我們也許能夠清楚覺察心中的創痛和臉上的怒火,對自己編織的情節妄想也一清二楚——知道自己自認為是受害者、永遠孤單寂寞,得不到愛;然而,我們也有可能因此更加痛苦,怨恨自己為何一開始就陷入那樣的情境中。這時,慈悲之翼就堪為大用了;在正念之中加入慈悲心,就創造了真正具療愈力的態度。與以前排拒或批判自己的憤怒和消沉不同的是,慈悲使我們得以溫柔地善待自己的創傷。
正念同樣可以引導慈悲,倘若誠摯的關愛由於憐憫過度而淪為自艾自憐,使我們又開始編織另一套情節妄想,比方說:我們竭心盡力、全力以赴,卻功敗垂成,得不到夢寐以求的人事物,這時,正念便使我們得以看出自己正在落入某種陷阱中。
這密不可分的雙翼協助我們如實安住在當下的經歷中,當真正如是實行,我們將變得更自在,而且更清楚自己想要走的方向。徹底接納協助我們從傷痛中痊癒,再接再厲邁向未來,也使我們擺脫自我憎恨與自責等不自覺的習性。
所謂徹底接納,最基本的就是要接納當下每刻的經歷,包括當下的心念與感受、行為和事件。如此,我們就能更清楚覺察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也更清楚行為的後果。佛教心理學中,這樣的覺察就稱為“明覺”。
假設我們逐漸察覺到自己常常發脾氣,用輕蔑不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這時就應開始檢視自己的動機,並以接納的態度來看待其間生起的一切心念與感受。也許我們會發現,我們之所以推開孩子,是因為自己也已精疲力竭、無力應付他們的需求:“我自己都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這樣的念頭也許會讓我們覺得腹部的緊繃感像浪潮般一波波擴散出去,並緊緊掐住喉頭不放。
我們也可以觀察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實際影響:他們是否害怕接近我們?當發現孩子在我們身邊變得畏首畏尾、擔心害怕時,我們胸中可能會油然生出一股憂傷;我們還注意到憤怒對身心的影響——自己在怒不可遏地大發雷霆之後,感覺有多麼孤立、差勁。
如是明覺,我們必然會發現自己的根本初衷:不想受苦,也不想製造痛苦。我們其實是多麼希望孩子知道,我們是這麼深愛他們,遠超過其他一切。像這樣透過徹底接納的心,來看待自己所有境遇的來龍去脈,我們就愈來愈能心行合一。
既然“不接納”即是迷惘的本質,我們不免納悶,在最無法自拔的時刻,究竟要如何踏出第一步,邁向徹底接納?若能謹記以下這點,就會帶給我們信心:無論自己有多麼迷惘,自身的“佛性”仍舊是完好無瑕的。我們覺性的本質就是能夠知曉正在發生的一切,而心的本質則是能夠關愛。我們就像浩瀚無垠的大海,當生命的浪潮洶湧翻騰之際,我們當然有能力容納它們;即使大海被自我懷疑之風擾動,我們依然找得到回家的路;也即在這波濤洶湧之中,我們依然能夠找到自己寬廣且覺醒的覺性。
陷入批判、抗拒或執著的習性時,假使我們能清楚認知自己正在陷入,並且認清我們不斷企圖控制痛苦或愉悅的程度,認識到折磨、苛責自己只會製造痛苦,接著憶起熱愛生命的初衷,我們也就打下了徹底接納的良好基礎。隨著不斷放下“自己有毛病”的情節妄想,我們於是逐漸能夠以清明且仁慈寬容的觀照,去接觸當下真實發生的一切;我們於是逐漸擺脫遠期憂慮和虛妄幻想,坦蕩大度地經歷當下的一切。無論是喜樂或痛苦,接納之翼使我們得以尊重並珍惜無常生命的本來面貌。
第二章 從迷惘中覺醒(4)
《全然接受線上閱讀》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