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8部分 (第1/4頁)

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治下,這些人才大多會窒息在公司的科層階梯上。回想在改革開放之初,有人人下海的風氣。那時新的經濟自由所刺激的大量小企業的湧現,也正是中國經濟的動力所在。如今的危險是,有相當多的人把那一段生機勃勃的發展看成是起步時期的混亂,試圖將之“正規化”、“現代化”。沃爾瑪、麥當勞、微軟、豐田,成了中國企業界追求的典範。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渴望,發揮規模經濟優勢的理念,可能會把中小企業邊緣化。

未來的比爾·蓋茨也許正在哈佛亂糟糟的宿舍裡籌劃第一筆買賣,我們則把大學生擺攤看成不務正業,學校甚至嚴令禁止。民間小企業往往在資金上缺乏支援,在政治上也缺乏保護。這都可能扼殺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中國要做大國,但必須從“小業”開始。因為“小業”恰恰能給個人聰明才智的發揮創造最大的自由。

人重物輕:大國崛起

市場經濟的鼻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高工資不僅刺激了國民財富的增長,而且也是國民財富增長的自然徵候。高工資並不決定於國民財富的總量,而決定於國民財富的增長速度。比如,在英國治下的北美殖民地,也就是後來獨立成為美國的地區,工資水平高於英國,最具發展的前景;英國是歐洲工資最高的地區之一,經濟增長也相當強勁;中國則是到亞當·斯密生活的時代為止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但是下層百姓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此中國的發展早已經到了頂峰、陷入了長期的停滯。

我們必須注意到,在亞當·斯密發表上述這番見解時,英國工業革命基本還沒有發生;美國尚不存在,那13個偏僻的殖民地即使在美洲也不是經濟的中心(當時美洲的經濟中心主要集中在使用奴隸的加勒比地區的種植園);中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然而,沒過多久,亞當·斯密的預言全部應驗:英國崛起為一個“日不落”的世界帝國;美國則來勢更猛,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取而代之;最富有的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受盡凌辱。這樣的歷史教訓,足以讓今日的中國驚醒。也許,中國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取代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是,如果中國不改變目前這種國富民窮、大國小民的狀況,亞當·斯密200多年前的預言對今日的中國就也同樣適用。

現代世界史,基本被英美兩強國所主宰。自18世紀中期“七年戰爭”後,英國就成為了世界強權國家,到了19世紀初拿破崙戰爭後奠定了其“日不落”帝國的地位。美國則在19世紀末開始取而代之,自20世紀起主宰了世界。在這期間,雖然兩國不斷受到來自德國、日本、前蘇聯等新興力量的挑戰,但最終仍能維持長盛不衰。以至於有人稱現代世界實際上是被盎格魯…撒克遜資本主義所主宰。

那麼,這種資本主義的力量在哪裡?正在尋求大國地位的中國對此不可不察。

最近,著名的英國經濟史學家羅伯特·艾倫出版的《全球化視野中的英國工業革命》(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對西方几十年來的研究進行了十分精彩的總結。對工業革命的傳統解釋,多集中於供應一端,即技術的發明創造,如珍妮紡織機、蒸汽機、鐵路的誕生或工廠等新型企業組織的形成,傳統觀點傳認為是這些技術和組織的突破把世界經濟帶入了現代。但是,這套學說到了20世紀就越來越受質疑。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學者的目光拓展到了需求的層面上。他們發現:促發工業革命的那些技術因素,在歐洲大陸基本都存在。比如荷蘭、義大利、德意志地區的科技水平,都足以把世界帶進蒸汽機時代。可惜,先進的科學技術在這些地區因為不具備市場潛力而沒有被開發出來。工業革命之所以在英國發生,是因為英國掌握著足以使這些技術創造利潤的市場。

那麼,這一市場哪裡來?用我們自己的語言來概況就是“人重物輕”。在18世紀,英國是歐洲勞動力價格最高的國家之一(大概僅次於荷蘭),逼得僱主挖空心思節省人力,最後採取了機器生產的模式。而機器生產需要的大規模投資在當時是前所未聞的,必須慎之又慎。只有在勞動力價格高到一定程度時,用機器替換勞動力才是理性的投資。在歐洲大陸,大國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與其購買昂貴的機器,還不如使用廉價的人力。最富裕的是幾個小國,如荷蘭和北義大利地區的城市國家,本身都不具備吸收機器提高生產量的市場規模。所以,歐陸國家即使有工業技術也不會採用。另外,機器

《怎樣做大國書籍》 第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