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24章 集權巔峰:參務大臣 (第1/1頁)

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新生的大楚帝國裡有兩大院,也就是軍務院和政務院。 而這兩個院名義上是個院,但是都沒有設立院長或副院長之類的職務,都是徒有虛名而已,和大督察院、大審判院、司法院、翰林院都有掌總的人截然不同。 怎麼說呢,大督察院的都御史也才正二品,而工業部等名義上歸屬政務院的尚書,人家也是正二品呢。 因此工業部和大督察院實際上是平等機構,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問題。 同時表面上是羅志學直接管轄兩院,但實際上也就等於羅志學繼續直轄兩院內的十幾個部機構。 而再加上其他機構,羅志學直接管理的中央機構就有二十多個了,並且這還是暫時,未來羅志學還打算對工業部等政務院的部進行拆分,準備再設立多幾個政務部。 那麼未來羅志學直接管理的中央機構可能就能有三十幾個。 而目前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目前是各府,未來是各省也直接向羅志學報告。 未來再來十幾個省級機構的話,那麼羅志學直接管理的機構就得有四十多個左右。 這些機構的所有事務,最後都會匯總到羅志學這裡來,而羅志學一個人肯定是沒辦法處理這麼多事務的。 而這就需要羅志學謀劃已久的制度來進行減輕自己的工作了,同時又能牢牢把控權力了。 這就是羅志學謀劃已久的參務制度。 參務制度,這是羅志學參考了明內閣制度、清軍機處制度,綜合其優劣後製定的一個制度。 羅志學將會挑選部分臣子,讓其‘入宮參贊要務’。 這些臣子連個正式職務名稱都沒有……只有一個不算差遣的差遣!而形容為參務大臣,只是為了好記…… 因為根本就沒有參務大臣這個職務,同時也就無品級、無定員、無薪餉,連固定的辦公地點都沒有,參務大臣們都是兼職。 來去只需皇帝一句話,用誰也只是皇帝一句話。 此外這些參務大臣之間也沒有高下之分,互不統屬。 並且每一個參務大臣分管不同方面的事務,免的出現一個文官參務大臣對軍務指手畫腳。 簡單來說,就是羅志學準備找五六個人,讓他們各自分管一大片事,並讓他們直接對自己負責,讓自己的工作輕鬆一些,同時又嚴格限制這些人的許可權,並能隨時收回。 這種制度好壞先不去說,未來會演變為怎麼樣也不提,但這已經是羅志學目前所能想到最好的一個權力制衡辦法了。 畢竟羅志學不打算把權力直接下方,但是自己又忙不過來,同時又擔心出現權臣尾大不掉的情況。 最終,選擇這種名不正言不順,來去全憑羅志學一句話的參務大臣就出現了。 九月十七日,羅志學頒發新官制後,下發聖旨,招參謀部部長徐志賢、軍政部部長魏開福、工業部尚書袁高峰、稅務部尚書陳星凱、吏務部尚書郭全書、大督察院都御史秦高林一共七人隨駕參贊軍政要務。 而這七人,也被外界稱之為參務大臣。 而當百官們詳細瞭解了這個參務大臣負責的具體事務後,一個個很默契的把他們當成了類似明朝閣臣的這種大臣。 因為羅志學下發的聖旨裡,已經詳細規定了各臣子的分管事務範圍,徐志賢分管部隊建設、作戰、訓練等事務,魏開福分管人事、軍紀、考核、募兵、軍民等事務。 袁高峰除了分管工業部所屬的一堆工廠外,還分管民生經濟事務,簡單來說就是內部發展的事都歸他管,這負責的事一大攤子呢。 參務大臣制度的出現,讓羅志學能夠在直接掌管數十個機構的同時,還能把事情處理的過來。 敲定新官制,推行了參務大臣制度後,羅志學針對新生的大楚帝國的政治構架改革也算是初步完成了,後面雖然還有其他諸多事務,不過都可以慢慢。 畢竟框架已經打好,接下來往裡頭填充內容就行了。 因此敲定這些大框架後,羅志學也就把聚集在漢陽城的各將領們、地方官員們給趕回了駐地。 時局緊張,事情那麼多,該滾回去辦事就滾回去辦事,天天賴在漢陽城幹啥。 這眾多文武官員相繼離去後,漢陽城這邊才算是恢復了正常情況,而在九月的十八日,羅志學召開了第一場參務會議。 七個參務大臣全部出席,這一天的會議裡,羅志學也沒和他們討論太多的東西,不外乎就是一些細節上的完善而已,主要是讓他們先適應適應立國後轉變。 而等到了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十九號的時候,羅志學也召開了立國後的第一次高等級軍事會議。 五個部長兩個總監以及第一師師長李成通、第四師師長董明傑、近衛師師長李東紹一共十個人參加了會議。 而這一次的會議就不是隨便談一談了,而是正式商討渡江攻打楚南事務。 會議開始的時候,參務大臣、參謀部部長徐志賢少將就開始向眾人詳細介紹了目前保鄉軍的情況以及明軍的情況。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子就是要當皇帝314章》 第224章 集權巔峰:參務大臣(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