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三百四十五章 李元魁的投名狀 (第1/1頁)

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於大楚帝國的崛起過程,在偌大的明廷高層裡,沒有第二個人比李元魁更加清楚。 因為羅志學稱帝建國之前,楚軍還盤踞在伏牛山,還稱之為伏牛山保鄉營的時候,豐和商行就已經和羅志學等人建立了商貿聯絡。 等到羅志學率軍東出魯山縣,隨後又南下南陽府南召縣的時候,也就是設立‘保鄉大將軍府’時期,豐和商行和保鄉軍的合作都已經達到了戰略合作級別。 豐和商行為當時的保鄉軍,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各類鐵料、成品火藥以及火藥的原料硝石、硫磺等戰略物資。 同時那個時候開始,豐和商行也成為了保鄉軍對外銷售各類繳獲物資的主要渠道商。 保鄉軍剛南下南陽府的時候,雙方的貿易額度,就已經達到十幾萬兩銀子的規模。 後續隨著保鄉軍逐步南下,攻佔南陽府乃至襄陽府的時候,豐和商行一方面是因為騎虎難下,另外一方面也的確是看好保鄉軍的戰鬥力,更加看好羅志學的個人能力。 所以開始和保鄉軍採取了全面的戰略合作,貿易規模急劇攀升到百萬兩吧銀子的規模。 為了讓保鄉軍獲得足夠的各類戰略武器,尤其是硝石和硫磺這些火藥原料,豐和商行動用了李家自身,也就是李元魁的權勢和人脈關係,強行打通了長江航線,直接從沿海的那些海商裡採購硝石和硫磺原料。 而這個過程裡,豐和商行其實自身已經不怎麼賺錢了。 後續羅志學稱帝建國,豐和商行繼續和大楚帝國合作,不過那個時候其實也算不上是合作了,而是說大楚帝國辦事了。 商貿部乃至軍情司那邊更是早早就派了人前往金陵城設立秘密據點,一方面是為了持續收集明廷方面的各類情報,但是更加主要的還是為了和李家方面聯絡溝通,以保障大楚帝國的火藥原料供應。 那個時候開始,甚至豐和商行的幾個主要管事人都已經秘密擔任了大楚帝國商貿部下屬的官職。 豐和商行的大掌櫃李思遠,現在可是大楚帝國商貿部正四品官員,江南貿易處的處長呢。 現在的豐和商行,說是李家的商行,但是更不如說是商貿部下屬的商隊了。 這也意味著,李家已經徹底把大楚帝國綁在了一起,而作為李家家主李元魁自然也無法避免。 嗯,也不用說用避免這個詞。 因為豐和商行和大楚帝國的合作,尤其是中後期的合作也是李元魁首肯並推動的。 沒有李元魁親自出手打通關係,豐和商行怎麼可能打通長江航道,在過去的一年多里為大楚帝國採購並運輸了價值兩百多萬兩銀子的各類戰略物資。 為了打通並維持這條戰略物資運輸線,李元魁都親自出手幹掉了一個正四品的知府以及其他十幾個礙手礙腳的官員呢。 在這個過程裡,李元魁也是能夠透過豐和商行了解到大楚帝國方方面面的諸多情況。 並對楚軍的戰鬥力有著極為充分的認知。 以楚軍的戰鬥力,明軍絕對不會是對手,不管是那些營哨兵還是說最近一年折騰的什麼新標軍,都絕對不會是楚軍的對手。 甚至就連東擄,李元魁也不認為會是楚軍的對手。 李元魁也不是什麼知兵的文官,更不是什麼武將,他對軍隊瞭解的不多。 但是他卻是知道現在楚軍一年的軍費要花掉兩千多萬! 其他的不說,光光是今年截至到現在,也就是過去十個月裡,大楚帝國就透過豐和商行採購了價值一百六十萬多兩銀子的硝石、硫磺、銅、鉛、棉花等各類戰略物資。 而這,也僅僅是大楚帝國的其中一條採購渠道而已。 豐和商行雖然是大楚帝國裡最為重要的渠道供應商,也是最大的渠道供應商,但是大楚帝國的各類戰略物資採購還有其他眾多渠道呢。 比如今年大楚帝國就陸續打通了四川以及西北的硝石乃至硫磺的採購渠道。 四川有什麼?這地方是目前華夏規模比較大的硝石產地,產出的硝石稱之為川硝,挺出名的。 除了四川外,目前華夏還有另外幾個硝石主要產地,一個是山東,一個是山西,最後一個則是西北地區。 很不巧,這些地方目前沒一個在大楚帝國目前的控制區裡! 這也是大楚帝國為什麼要費盡心思打通各種渠道,從這些地方採購硝石、硫磺的緣故。 雖然大楚帝國也想辦法推廣民間土法制硝,也就是從廁所牆角這些地方里搞硝石,但是奈何技術落後,同時大楚帝國的火藥消耗量太大,土法自行生產的硝石數量很有限,而且質量也差。 如果說硝石還能土法自行解決一部分的話,那麼硫磺更麻煩了 偌大的華夏地區裡,天然硫磺的產地極其稀少,僅有比較大規模的天然硫磺出產地是在西域,剩下的都是零零碎碎的產地很低,其中以山西為主。 但其實山西那邊的硫磺產量也很有限,並且被明廷嚴格控制,楚軍很難透過暗地裡的渠道大規模採購。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香書》 第三百四十五章 李元魁的投名狀(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