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節 百年家世(一)

我去過不少次湖南,特別是長沙和韶山。故鄉的山山水水給我以無限啟示。 在湖南,我首先看到的是水。與少水的北方相比,這裡一路上大江大河比比皆是。在外公乃至曾外公那個年代,沿著注入八百里洞庭湖的湘江就可以到達縣城湘潭。他們的家鄉——韶山沖是位於湘潭與湘鄉交界處的一個小村子,曾外婆就是湘鄉人。 湖南多山,韶山沖就在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一韶山主峰韶峰包圍之中。這一帶山高林密,猛獸出沒,是湘潭開發最晚的地區。有山有水,山青水秀,這是我最直觀的看法。不過,山水阻隔必然交通不便。在沒有公路和鐵路的時候,從韶山走到湘潭要整整一天,到長沙就要兩天了。據說外公年輕時曾感慨:要是一條路直通湘潭就好了! 1950年,湖南省準備修一條從湘潭到韶山的簡易公路。由於大局初定,作為國家主席的外公不希望自己家鄉在全省、全國有任何特殊,他函告湖南領導人停修這條公路。直到1959年還鄉,外公走的還是汽車開過帶起滾滾煙塵的土路。當然,現在我走的這條——他曾經一步步丈量的路已是又寬又平,與全國各地的高速路沒有區別了。 我首先要探訪的,就是那個中國人都很熟悉,屋前有一個小池塘的“上屋場”故居,那間坐南朝北的“凹”字型建築(俗稱“一擔柴”)裡,當年住的都是毛家人。中間堂屋兩家共用,外公的家在東邊。 毛家是韶山沖的外來戶。元朝末年,毛氏先祖隨族人從江西外遷雲南,晚年又攜妻兒內遷湖南。後人再從湘鄉遷到湘潭,在韶山沖內開山闢地,定居下來。到了第七代,以伐木、打柴、狩獵和種田為生的毛家已經成了此地大姓。他們建起了宗祠,修出了族譜,為以後二十代子孫定下了排行,那就是——“立顯榮朝士、文方運際祥。祖恩貽澤遠、世代永承昌。” 。。

第一節 百年家世(二)

本書的故事都發生在“祖恩貽澤遠”這五代,特別是後兩代人身上。 上屋場保持著20世紀上半葉中國南方農家的典型陳設,舂米房、農具房一應俱全,一切都讓我覺得新鮮。這裡有個細節——現在的故居是十三間半瓦房,那是曾外公在生命的最後一兩年中把原來的五間半草房翻修成的。也就是說,在兩位老人一生和外公在家鄉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住的村裡最低等級的草房。而當時的模樣,現在已無從查考了。 還有一點,那就是外公兩歲到六歲之間基本不住在這裡,而是在湘鄉唐家坨外婆家度過的。這居然和我童年與外婆在上海的經歷頗為相似。為此,我又去了一趟外公的外婆家。實際上,建國後那裡已修成水庫,外公住過的文家老屋沉入水底,唐家坨也改名棠佳閣,真是滄海桑田。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大熱天跑去為外公的“乾孃”——石觀音拍了一張照片。 原來,在家行三的外公之所以有個石三伢子的乳名,就是拜這位石頭“乾孃”所賜。而這一安排得自他的外婆——賀氏(巧了,也姓賀)。這是一位非常了得的老太太,孤兒寡母拉扯四個孩子,居然讓文家興旺起來,從窮苦種田人變成當地富戶。看來,我的女性長輩不管生在什麼地方,都是不簡單的人啊。&nbsp&nbsp 。 想看書來

第一節 百年家世(三)

子孫來到祖先家鄉,必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掃墓。我到外公曾經祭掃過的楠竹坨墓地,拍下了整修過的曾外公、曾外婆墓冢。現在那裡已和1959年照片上看去的荒丘一堆完全不同。二老生前沒享過什麼福,連瓦房都沒住兩年,整修的動機可能出於後人的補償心理吧。 不過,我也發現了可以肯定一直保持原樣,絕無添改的一處地方——外公原配羅氏墓。她的遭遇讓我心生觸動,本書專門為其安排了一節內容。而她的墓就在曾外婆夫妻墓旁,外公不會不知道。那麼,他向雙親墓前深深一躬時,心中所懷念的會包括髮妻嗎?沒人知道。 想到這些,再放眼看看外公故鄉的山水,我覺得好有一比:男人是山,是石,女人是土,是水。外公不是又叫石三伢子,常常自稱是一塊石頭嗎?他不是經常提到《紅樓夢》中的說法: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嗎?在這裡,山、石、水、土是和諧的,外公出生、成長在這裡,也是和諧的。難怪他幾十年對故鄉魂牽夢繞。這些感受,我在北京,在上海,在紐約,都是不會產生的。只有在這裡,在離外公本色最近的地方,我才能覺察到這一點。一次全新的人生之旅已經開始了,希望自己能始終保持這種親近大地的姿態,因為外公已經和它融為一體。&nbsp&nbsp

第二節 曾外婆與曾外公(一)

《翻開我家老影集免費讀》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