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抗戰時期相關的武器 (第1/2頁)

煉獄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機槍方面,抗戰時中國各派軍隊裝備的輕機槍主要是口徑7.9毫米的捷克式(與德式槍彈通用),質量優於日軍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中國人稱“歪把子”)。1939年日軍研製出九九式輕機槍,同樣沒有大量生產。日軍重機槍為九二式,靠彈板供彈,操作不便且易卡殼。中國軍隊使用的重機構多屬馬克沁式,除需水冷這一麻煩外,可靠性好得多。抗戰後期國民黨軍還大量裝備了美製湯姆遜、英國的斯登衝鋒槍,侵華日軍一直未裝備此類武器。

日軍主要裝備手槍是的南部十四年式(中國人稱“王八盒子”),因彈簧鋼質量差使供彈常出問題,被兵工界稱為“二次大戰中最差的手槍”。中國當時用的進口手槍雜亂,不過其中多數是德式毛瑟自動手槍(即“二十響”),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自動手槍。

從當時中國主要裝備的槍械質量看,要稍優於侵華日軍。抗戰前中國軍隊派系雜亂,不過從清末起軍界大都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徑槍械,最早大批次裝備的步槍便是毛瑟槍的改進型——“漢陽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據德國顧問建議,以德式Kar98毛瑟步槍為標準統一全軍,除外購外並在國內仿造為“中正式”。此種槍在二戰中也一直是德軍主要裝備,效能優於日軍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槍。參加過抗戰的老人大都知道,七九槍的傷口進去的眼小,出來能帶出一塊肉;6.5毫米的“三八大蓋”不僅口徑小,且因彈道設計缺陷造成“進去多大眼,出來多大眼”。當時人們戲稱:“用三八槍打中鬼子,過幾天鬼子又回來了”;“三八槍打中抗日戰士,養幾天傷繼續抗日”。日軍也深感三八槍威力小,1939年研製出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步槍,效能與德國98式相當,卻因生產能力所限僅有少量裝備。

在全面抗戰前期,日軍在重火器方面佔有一定優勢。從地面炮兵對比看,中國輕重型火炮數量略少於日軍,日製品雖在質量不如中國進口的一些德式裝備,卻有配套齊全和彈藥補充能力強的優勢。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進口了數百門質量不錯的德制山炮和榴彈炮,以75毫米口徑炮為主力,卻因炮彈需進口且運輸手段落後,無法保障火力持續性。如上海“八一三”抗戰之初中國的炮兵還能區域性壓制日軍,時間一長便在火力上被壓倒。

中日軍隊作戰時一直流動性較大,攻堅戰很少,使用重炮的場合不多。在野戰中,雙方主要使用輕型線膛炮和迫擊炮,裝備顯得各有所長。中國方面的迫擊炮口徑大,普遍為82毫米,裝備數量卻較少,如中央軍一個團才有一個迫擊炮連(裝備4-6門)。日軍裝備的仿法式81毫米迫擊炮不多,一箇中隊(連)卻有6門50毫米迫擊炮(擲彈筒),威力雖小卻使用便捷和普遍。

八路軍在抗戰初期拾到閻錫山的晉軍逃跑時丟棄的12門75毫米山炮,組建了唯一的一個炮兵團,卻因缺乏炮彈來源只能在幾次重要作戰時上陣。抗戰期間,八路軍的兵工廠自制了部分擲彈筒及其所用彈藥,新四軍透過從上海秘密運來機器和鋼管也生產了幾百門51毫米口徑的輕迫擊炮,不過因彈藥有限也只能在關鍵戰鬥中使用。在當時的敵後戰場上,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面對著火力相差最懸殊的條件,是在最困難的環境中堅持抗戰。

抗戰初期日軍武器最大的優勢在空中,從1937年秋至1941年末,侵華日軍一線作戰飛機保持在500架左右,並靠本國年產數千架的能力可迅速補充。中國空軍的飛機全靠外購,開始主要使用美製****III戰鬥機和隨後蘇援的伊-15和伊-16,效能與日軍的中島九七、三菱九六戰鬥機相當,卻因飛行員和戰機都缺乏補充能力而越打越少,空戰主要依靠蘇聯志願航空隊。1940年日軍的零式戰鬥機出現後,制空權完全落於敵手。據李宗仁回憶,抗戰初期作戰時顧慮最大的便是日機轟炸,如湯恩伯等一線將領的指揮所都終日流動不定。

到了抗戰後期,中國戰場上重火器力量對比有了重大改變。1941年美國陳納德的“飛虎隊”進入中國戰場便開始扭轉空戰形勢,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部擴編為美軍第14航空隊,陸續裝備大量新型戰鬥機和轟炸機,如p-51“野馬式”為當時世界上效能最好的戰鬥機。加上日本航空兵的主力外調,1943年以後中國戰區制空權已經掌握在中美聯合空軍手中。據美國第14航空隊宣稱,其空中攻擊共殺傷日軍12萬人,這自然有誇大成份,不過1944年日軍發動攻勢確實主要靠夜間行軍,打通平漢、粵漢鐵路這些“大陸交通線”後因空襲猛烈也無法修復通車。據日軍戰史

《烽火之烈焰青春大結局》 抗戰時期相關的武器(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