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3頁)
浪劍飛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會議室的擺設,幾盆一葉蘭也依舊綠得熱鬧。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感悟北京
在這麼多次尋訪名人故居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連同〃故居〃裡普通人的生活也一同造訪了。在北京,名人故居大概有兩百多。但作為〃名人故居〃開發並開放了的卻並不很多。更多的〃名人故居〃裡仍住著老百姓。
在這些尋常百姓的眼裡,什麼名人都和自己關係不大,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無妨。住在這名人故居里,在意的還是吃飽穿暖的實在生活。所以記者在尋訪的時候,居民們或是對來者視而不見,或是投來警戒的目光。幸運的時候,也會碰上熱心的住戶,把他所知道的關於故居的故事利利落落地抖出來。因而,當我來到茅盾故居時,還真有些不習慣這故居里的寧靜。
茅盾故居是茅盾先生在1974年到1981年期間生活的地方。它的產權歸中國作家協會,現在具體管理的是其下屬的現代文學館。文革期間有大量名人故居,透過所有者上繳變成了國有財產。除了少量的故居,比如宋慶齡故居、老舍故居等被政府撥款修葺然後對外開放外,大部分名人故居作為集體財產,被許多機關單位和街道長期使用。產權不清帶來了責任主體的模糊,而在北京還沒有一個專門管理、開發名人故居的機構。正如與茅盾故居的工作人員聊天時他們所說,三天一小會,七天一大會是常有的。今天要開一個安全防火會議,明天要開一個文物保護會議,再過一陣說是要考慮故居的修繕問題。每一次會議都由不同的機構或者單位牽頭、負責。與此同時,名人故居門口的牌子越掛越多。比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點保護〃等等。看見這些大小牌匾,如我這等普通參觀者,漸漸也知道並開始關注起這些〃不可移動性文物〃來。
然而,知道不等同於認識,關注也不等同於興趣。在多數時候都寂靜無聲的名人故居里,所有的格局都按名人生前的樣子依葫蘆畫瓢保留了下來。可是,我們難道要看的就是這些物品的保留嗎?難道一切都不動就是對名人故居的保護負責嗎?
一次不經意間讀到茅盾先生的一篇小散文,叫《天窗》。寫的是小時候在家鄉烏鎮,落雨的天氣裡家長把孩子吆喝回來,孩子們便站在屋裡的天窗下看雨滴的感受:〃從那小小的玻璃,你會看見雨腳在那裡卜落卜落跳,看見帶子似的閃電一瞥;你想象它們比你在露天感到的要大這麼百倍十倍。小小的天窗會使你的想象銳利起來。〃站在茅盾先生的書房前,想起這段文字。不知在烏鎮他的故居里會陳列些什麼。如果在那老屋的天窗旁貼上這篇小文章,會不會讓參觀的遊人會心一笑,一道想象一下那〃卜落卜落的雨腳〃呢?當然更有可能的是,那個天窗早就不在,而回憶也早就沒有了現實的依憑。
按照國際通行方式,名人故居的保護首先是以實物保護,及故居內外風貌的整體性保護為主,其次以設立標誌和陳列圖片、影象等方式相結合。因此在英國莎士比亞的故居,幾個世紀前的那條小石子路才會仍舊存在,他常去的那座城堡也在,城堡裡放的仍是莎翁在世時經常聽的音樂。一切都與莎翁時代同步,任何一個讀過他文字的人,可以與他神交,淺顯些的也可以感同身受。
如果在茅盾先生的故居里除了羅列他的人生過往以外,還有更多文章與現實的情景再現,茅盾先生才會真的鮮活地存在我們的心裡,如果在茅盾先生的故居旁,經常上演由他的名篇改編的話劇《林家鋪子》、《子夜》,或者別的,只怕光臨的不只是茅盾作品的喜愛者,還有更多話劇藝術的追隨者。
其實,遊客們在意的並不都是故居本身,更多的還在於感受故居主人曾經的生活,這恐怕也是儲存故居的意義之一吧。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名人故居里儲存的生活
● 民間記憶
這裡其實就我一人
●李亦飛(56歲,茅盾故居工作人員)
我在這故居工作有十幾年了。這衚衕(後圓恩寺衚衕)深,除了一些老頭老太太拿著年票來看看以外,其他來參觀的人不多。故居里的展館和展品多少年沒動過,也沒換過。茅盾故居屬於現代文學館,不是獨立的單位。我們這兒有三個人,其他兩人都請病假了,其實就我一人。你說我是這故居里的講解員、安全員、防火員、值班員、接待員、服務員都行。現在,我們正在申請經費,對故居的房子、暖氣系統翻新一下。另外,對陳列館也準備作一個重新佈置,加進一些現代科技的元素。
● 後人訪談
《北京地理知識點總結》 第5部分(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