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頁)
誰與爭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威字安民,起家右侍上士,累遷至開府儀同三司,又改襲遠爵陽平郡公。從高祖平齊,以功授上開府、拜軍司馬。宣帝即位,進授大將軍,出為熊州刺史。
大象末,位至柱國。
史臣曰:李賢和兄弟,屬亂離之際,居戎馬之間,志略縱橫,忠勇奮發,亟摧勍敵,屢涉艱危,而功未書於王府,仕不過於州郡。及逢時值主,策名委質,或使煩莫府,或契闊戎行,荷生成之恩,蒙國士之遇,俱縻好爵,各著勳庸。遂得任兼文武,聲彰內外,位高望重,光國榮家,跗萼連暉,椒聊繁衍,冠冕之盛,當時莫比焉。自周迄隋,鬱為西京盛族,雖金、張在漢,不之尚也。
然而太祖初崩,嗣君衝幼。內則功臣放命,外則強寇臨邊。晉公以猶子之親,膺負圖之托,遂能撫寧家國,開剪異端,革魏興周,遠安邇悅。功勤已著,過惡未彰。李植受遇先朝,宿參機務,恐威權之已去,懼將來之不容,生此厲階,成茲貝錦,乃以小謀大,由疏間親。主無昭帝之明,臣有上官之訴。嫌隙既兆,釁故因之。啟冢宰無君之心,成閔皇廢殺之禍,植之由也。李遠既闕義方之訓,又無先見之明,以是誅夷,非為不幸。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八
○長孫儉 長孫紹遠(弟澄 兄子兕) 斛斯徵
長孫儉,河南洛陽人也。本名慶明。其先,魏之枝族,姓託拔氏。孝文遷洛,改為長孫。五世祖嵩,魏太尉、北平王。儉少方正,有操行,狀貌魁梧,神彩嚴肅,雖在私室,終日儼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雖貴遊造門,亦不與相見。孝昌中,起家員外散騎侍郎,從爾朱天光破隴右。太祖臨夏州,以儉為錄事,深器敬之。賀拔嶽被害,太祖赴平涼,凡有經綸謀策,儉皆參預。從平侯莫陳悅,留儉為秦州長史。時西夏州仍未內屬,而東魏遣許和為刺史,儉以信義招之,和乃舉州歸附。即以儉為西夏州刺史,總統三夏州。
時荊、襄初附,太祖表儉功績尤美,宜委東南之任,授荊州刺史、東南道行臺僕射。所部鄭縣令泉璨為民所訟,推治獲實。儉即大集僚屬而謂之曰:“此由刺史教誨不明,信不被物,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遂於廳事前,肉袒自罰,舍璨不問。於是屬城肅勵,莫敢犯法。魏文帝璽書勞之。太祖又與儉書曰:“近行路傳公以部內縣令有罪,遂自杖三十,用肅群下。吾昔聞‘王臣謇謇,匪躬之故’,蓋謂憂公忘私,知無不為而已。未有如公刻身罰己以訓群僚者也。聞之嘉嘆。”荊蠻舊俗,少不敬長。儉殷勤勸導,風俗大革。務廣耕桑,兼習武事,故得邊境無虞,民安其業。吏民表請為儉構清德樓,樹碑刻頌,朝議許焉。在州遂歷七載。
徵授大行臺尚書,兼相府司馬。嘗與群公侍坐於太祖。及退,太祖謂左右曰:“此公閒雅,孤每與語,嘗肅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太祖謂儉曰:“名實理須相稱,尚書既志安貧素,可改名儉,以彰雅操。”又除行臺僕射、荊州刺史。
時梁岳陽王蕭詧內附,初遣使入朝,至荊州。儉於廳事列軍儀,具戎服,與使人以賓主禮相見。儉容貌魁偉,音聲如鐘,大為鮮卑語,遣人傳譯以問客。客惶恐不敢仰視。日晚,儉乃著裙襦紗帽,引客宴於別齋。因序梁國喪亂,朝廷招攜之意,發言可觀。使人大悅。出曰:“吾所不能測也。”
及梁元帝嗣位於江陵,外敦鄰睦,內懷異計。儉密啟太祖,陳攻取之謀。於是徵儉入朝,問其經略。儉對曰:“今江陵既在江北,去我不遠。湘東即位,已涉三年。觀其形勢,不欲東下。骨肉相殘,民厭其毒。荊州軍資器械,儲積已久,若大軍南討,必無匱乏之慮。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經。國家既有蜀土,若更平江漢,撫而安之,收其貢賦,以供軍國,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深然之,乃謂儉曰:“如公之言,吾取之晚矣。”令儉還州,密為之備。尋令柱國、燕公於謹總戎眾伐江陵。事平,以儉元謀,賞奴婢三百口。太祖與儉書曰:“本圖江陵,由公畫計,今果如所言。智者見未萌,何其妙也。但吳民離散,事藉招懷,南服重鎮,非公莫可。”遂令儉鎮江陵,進爵昌寧公,遷大將軍,移鎮荊州,總管五十二州。
儉舊嘗詣闕奏事,時值大雪,遂立於雪中待報,自旦達暮,竟無惰容。其奉公勤至,皆此類也。天和三年,以疾還京。為夏州總管,薨,遺啟,請葬於太祖陵側,並以所賜之宅還官。詔皆從之。追封鄶公。荊民儀同趙超等七百人,感儉遺愛,詣闕請為儉立廟樹碑,詔許之。建德四年,詔曰:“昔叔敖辭沃壤之地,蕭何就窮僻之鄉,以古方今,無慚曩哲。言尋嘉尚,弗忘於懷。而有司未達大體,遽以其第即
《周書王羆傳》 第2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