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0章 經濟攻略在臺灣 (第1/2頁)

飛翔的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登岸在一色紅磚二層辦公中心見到接到訊息匆匆趕回來的俞承業,沈磊才知道自己白白早來了。這原因是之前雖對早期移民宣傳雖不錯,對高山族各族群的宣傳卻是根本沒什麼進展。

主要是這些人那怕住在山腳也是分散而偏僻,到達這裡的幾個負責人各忙各的,對宣傳也不大重視。主要是雙方語言不通,與現在墾荒區域之間還不接壤。所以早期移民因為接觸了才知道沈磊的政策,那些平浦人雖也過來進行一些易物交易,更深接觸卻沒有。

關於臺灣少數民族沈磊也不大清楚,只知道高山族,阿美族、排灣族之類,不知道大陸一直將臺灣少數民族全歸於高山族一類,而臺灣當局認定的有九個民族,但這個認定在學術上是有爭議的。

實際上所謂民族基本上還是傳統習慣類同與自我認同而已,沒有一個民族屬於獨特血統的,所以如何分劃民族與民族間族群標準寬一點、嚴一點完全是二個相差極大的結果。

不過這個與沈磊現在的問題沒什麼關係,有關係是他知道臺灣少數民族人數不大多,又分散在全臺灣。至少經沈鐵柱今年派人偵查周圍上百里,只發現十幾處村子,不足千人。他們自稱圭柔社什麼的,在基隆有什麼雞籠社之類名目。

後世全臺灣少數民族不足五十萬人,分佈此地該是賽夏族,七千人左右。知道這個情報沈磊愈加自信,對之前不搞壓迫也不必遷就政策覺得完全合適。

這些是題外話,正題是賽夏人對沈磊這裡大舉墾荒與開發是心存恐懼的,可頭領們聚集一商議卻完全無計可施。這是欲驅逐或攻打對方完全無能為力,集全部人力也無濟於事,而且是看移民墾荒之地還遠離他們,只能議而不決不了了之散會回家。

及修建基隆到淡水的主幹道時大批建築工人進入他們中一些村子所在的大峽谷,路基還要佔用他們的耕地。這才恐慌起來,虛張聲勢故作強硬,還趕走了俞承業第一次派出的談判代表。

俞承業正是被唬住了,恰好有船返回前口子村急忙求救,乃是擔心道路建設誤期。那知對方也是麻稈打狼兩頭怕,回想之後擔心被報復,反請了一個他們熟悉的早期移民陪同來談判。這一下俞承業的心放下不少,他先將沈磊的政策介紹了一遍。

而對方一聽這個方針也放心了,既然沈磊一方沒什麼強制手段,只憑自願接下來是賠償問題。俞承業開出的條件是開通貿易,補償些磚瓦、棉布,一些日用品。論談判他實在是稚嫩了一點,一下將所有底牌打了出去,還好對方也沒有乘機抬高要求,而是歡天喜地接受了這個條件。

不僅是獲得些物資補償讓他們高興,因為耕地有的是,開墾也不大費勁。他們的耕地雖然脫離了火耕刀種,與漢人精耕細作比還是差得遠,所以對耕地不怎麼看重。

他們高興的是獲得物資賠償,更高興的是沈磊一方對他們的態度是和平的。雖然他們不願加入農莊系統來,只要承諾不會強迫與干涉他們的生活,還與他們通商就是天大的好事。

中國向來雖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高度的農耕文明,但實際上還是必須向外界交流一些物資的。近一點的如屠夫、木匠、鐵匠、泥瓦匠、一般日用品、加工食品等等之類一個小群體大致上能滿足或堅持。但鹽、鐵、針、瓷器等等一些商品仍然不能自己解決,必須依靠外來商品。

臺灣早期移民就是因這些需要或冒險渡過臺灣海峽去福建購買,或忍受高價向偶爾來此的商人購買。少數民族對生活的要求更低一點,但他們對這些商品也是有極度需求的,特別是鹽更是他們經常用獸皮之類向早期移民交換最多的商品。

因為早期移民弄到的鹽、鐵之類並不便宜,獸皮之類也是被壓價收購,所以一張上好鹿皮換不了一斤鹽。而他們已知道沈磊這裡同樣一張皮少不得七八斤鹽可換,就是心存忌憚不敢公然過來,只有少數膽大者偷偷過來換過,現在獲得公開交易機會當然很開心。

其實鹽在後世普通品也就是與大米差不多價錢,這時代私鹽生產成本也是一石一兩銀子左右,與糧食價格差不多。主要是歷代鹽鐵專營不僅國家分一部分稅,官吏還從中攫取幾倍十幾倍黑錢。加商人超額溢價,高額的運輸費及分銷商正常的利潤才使鹽價高企的。

對此沈磊是早已決定在臺灣曬鹽主要是自用,而不願介入此時的私鹽行當去掙錢。如此計劃並非是之前他完全聽之任之,而是聯絡了一些私鹽販子以一兩以下價錢收購,然後找幾個煮私鹽的軍戶進行了溶化過濾再煮鹽的加工,以鹽自用或以二兩銀子一石的價格向自己轄下的人出

《惡霸地主批鬥圖片》 第60章 經濟攻略在臺灣(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