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8部分 (第1/4頁)

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養部下的參與意識,提高他們的責任心。

讓部下參與決策,應當注意到: 第一,領導人自己要有主見,贊成什麼,反對什麼,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不能自己含含糊糊,動搖不定。袁紹是一名喜歡讓部下參與決策的領導人,但他胸中無數,好謀無斷,遇事決策方案雖多,沒有起到任何好的作用。第二,對部下提出的任何意見,都不要妄加懷疑。三國後期諸葛誕在淮南反叛司馬昭,被司馬昭圍困於壽春城內,謀士蔣班、焦彝建議說: “城中糧少兵多,不能久守,可率吳、楚之眾,與魏兵決一死戰。”諸葛誕發怒道: “吾欲守,汝欲戰,莫非有異心乎!”(第一百十二回)將領文欽建議說: “糧皆盡絕,軍士餓損,不如將北方之兵盡放出城,以省其糧。”誕又發怒說: “汝教我盡去北軍,欲謀我耶?”遂將文欽斬首。在這類領導人跟前,誰有好的設想還敢提出?第三,眾人決策,確實應該注意決策的保密性和時效性。

下篇:《為誰喝彩 三國用人之道》

競爭對手分析

在明確了自己的政治意向後,應該首先弄清楚自己的政治對手是誰。當曹操接到孫權表奏劉備為荊州牧的文書時手腳慌亂,程昱問他說: “丞相在萬軍之中,矢石交攻之際,未嘗動心,今聞劉備得了荊州,何故如此吃驚?”曹操回答說: “劉備,人中之龍也,生平未嘗得水。今得荊州,是困龍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動心哉!”(第五十六回)劉備也曾向龐統說過: “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第六十回)曹操和劉備曾經私交甚厚,這並不排除相互視為政治對手的可能,因為感情不能代替政治。孔明兵出祁山前曾對眾人說: “魏國餘皆不足慮,司馬懿深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第九十一回)他們都明白自己真正的對手。像呂布那樣不明白自己的政治對手是誰,必然四面樹敵,與天下人作對,這實際上是政治意向不明、戰略目標不定的表現。

人們對自己政治對手的認定,是以自己的政治意向、能力、地位和學識為根據的,人們一般總是在同一水平上認定主要對手。例如,劉璋以張魯為對手、鄧艾以鍾會為對手、袁譚以袁尚為對手等等。在複雜的競爭環境中,有主要的對手與非主要的對手之分,有真正的對手與虛假的對手之分,有長遠的對手與暫時的對手之分。高明的領導人對此應該胸中有數,以此作為制定戰略部署的基本依據。

領導人不僅要明白自己主要的對手是誰,而且要知道對方的情況如何。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必然高估自己作戰方案的保險係數,因此才敢於空城弄險,他對曹真、張郃或王雙等魏將必不敢如此。劉表與張繡於安眾截擊曹操,操因後方袁紹相攻即日回兵;二人商定追擊,謀士賈詡力勸不從,結果被操擊敗而還;賈詡又勸二人整兵再追,斷言再追必勝;果然大獲成功。賈詡深知曹操的用兵之能,他了解曹操,故能料敵決勝。

赤壁之戰前,曹操揮師南下,向孫權傳檄,說自己“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第四十三回)。江南官員一時被曹操的氣勢所嚇倒,多欲準備投降,周瑜對孫權分析說: “操今此來,多犯兵家之忌: 北土未平,馬騰、韓遂為其後患,而操久於南征,一忌也;北軍不熟水戰,操舍鞍馬,仗舟楫,與東吳爭衡,二忌也;又時值隆冬盛寒,馬無蒿草,三忌也;驅中國士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數忌,雖多必敗。”(第四十四回)周瑜把敵人放在特定的氣候、自然環境和地理狀況下去考察,看到了他們的弱點,真正瞭解他們,因而不為其表面的強大和言辭的威力所嚇倒,敢於抓住弱點與其爭鋒。一個領導人,真正瞭解了對手,就完全掌握了與其鬥爭的主動權。

下篇:《為誰喝彩 三國用人之道》

上方谷

實際情況是,兩種勢力較量,雙方各有其優勢,又各有其劣勢。高明的領導人在掌握了敵我雙方的這些情況後,總是用心設定一定的條件,使敵方的劣勢得以暴露,然後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己之長,攻敵之短,最後奪取勝利。這裡所說的優勢與劣勢,可以是能力方面的、後勤給養方面的,也可以是氣候地理方面的、外交關係方面的。比如,司馬懿和孔明對陣,司馬懿的優勢在糧草,兵力充足,但短於用智;孔明長於用智,但糧草不濟。因而,孔明讓軍隊又是詐敗,又是假退,無非要引誘司馬懿決戰,將雙方置於敵方劣勢得以暴露、自己優勢得以發揮的場合中,以克敵制勝。而司馬懿深溝高壘,拒不出戰,也無非是要發揮自

《三國風雲人物講解影片》 第1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