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部分 (第1/4頁)

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鱸隆3���螅�⒎教岢鐾ㄉ痰囊�蟆G逋⒌拇鷥詞牽禾斐�鋝�嵊��匏�揮校��喚柰庖幕蹺鏌醞ㄓ形蓿÷黻┒�岬娜撾袷О堋B黻┒�崾僱瘧糾磁涫嫋撕B驕�偌安飭炕嬙既嗽保�誒牖�盎�巳�齠嘣攏�÷鉸酚殺本┠舷攏�徊糠秩嗽諛�ǔ齪#�徊糠秩嗽詮闃莩齪#�贗竟鄄觳飠嬤洩�詰匭問萍案韉鼐�律枋�⑺�澆煌ā;賾⒅�螅�硎鮮僱乓顏莆障嗟弊柿希�唇�洩�榭霰ǜ嬗⒐����銜�洩�接寫蠊�納�疲�翟蜆�婪銑冢�潯賦戮桑��友盜坊故槍�砑薊鰨�豢晌�欽蹋�豢白髡健�

1832年,英國已瞭解中國的閉關政策,實由於中國的“天朝”心態,不易改變。因此,英國為了開啟中國門戶,勢必一戰。為此東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號,由澳門起航,經過廈門、福州、寧波、定海、上海、威海衛,在渤海口折航朝鮮、琉球,返澳門,歷時八個月,沿途測量中國海道、港口,偵查海防設施及各地物產與商情。1838年,英國廣州商館向英國外相帕默斯頓(Palmerston)報告此行的資料,建議必須用武力,方能迫使中國開放貿易,併為英國取得利權。這一建議書還開列了作戰計劃,以12艘戰艦及2900名軍人,即可封鎖廣州、廈門、上海、天津四個港口,由此完全控制中國的沿海地區。

從馬戛爾尼使團與阿美士德號的兩次觀察報告來看,英國已經有了武力攻擊中國的計劃,林則徐禁菸也罷,不禁菸也罷,英國採取武裝行動已勢所必至。鴉片戰爭及嗣後1842年的英軍行動,都在阿美士德號的調查報告中,已經訂下了軍事行動的戰略與戰術。中國沒有蹈印度覆轍,淪為英國屬地,這是因為中國的國家組織即使鬆散無能,還是比莫臥兒帝國稍為堅密一些。各地督撫雖然各行其是,也比印度各地土王稍為像樣。英國東印度公司不能瓦解清朝治下的中國,而中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外國侵略,在最後一個階段即日本的全面侵華,一百多年的驚濤駭浪,終於舉國奮起抵抗,才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十四章 第一波西潮的衝擊(1)

第一波西潮的衝擊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割讓香港,五口通商,准許西人在華傳教與經商。中國門戶洞開,西方勢力長驅直入,西方文化亦如潮湧來。

相對於明代下半期,大洋航道開通以後的情形,這一次中國承受的西潮,遠為強烈而普遍。明代貿易順差,中國受益,但並未根本改變中國的社會經濟狀況。耶穌會士帶來的西方文化,專案限於神學思想及一些科技知識。他們接觸的中國人,也只是宮廷人物與知識分子中的少數。鴉片戰爭之後,商人們在通商口岸居住營業,於是香港、上海、天津等港口城市忽然崛起,迅速發展為近代都市。這一部分的討論,將留在另一專章,此處不贅。

這次帶來西潮的西方人士,主要以基督新教的傳教士為最堪注意。19世紀時,由於西方列強已掌握了東南亞的許多地區,這些地方經濟的發展,吸引了華南的勞力外移。例如,1819年開始由英人開發為商港的新加坡,其建設的勞力就以華人為主。據說每年由英船運去的華工即有七八千人之多。許多華人繼續過去“下西洋”的傳統,已在東南亞新興商埠活動。這些華人是西方傳教士最初接觸的物件。

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前來東方傳教的第一站,即是新加坡。馬禮遜在1813年即譯成基督教《聖經》的《新約》部分,並於廣州刻印兩千部,流傳於中國教眾。1819年,他與同事米憐(William Milne)又譯畢《舊約聖經》,即於馬六甲印刷流傳,是為中文《聖經》之始。馬氏還編了第一部華英字典(出版於1823年,成為英、漢雙語之間對譯津樑的第一本著作),並按月出版《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815年創刊),該刊是中文月刊,主要介紹西方事物及報道西人在東方的活動。後來他遷居澳門,開了中文的印刷出版單位,即後來香港的英華書院。凡此編撰及出版的書刊,均以中文讀者為物件。當時中國官方還在查禁洋人刻書傳教活動(例如1805年,清廷還因天主教教士及其華人信徒在北京私刻傳教書籍,放逐了這些人),又嚴令各地查禁這類活動。是以馬禮遜印行的書刊,當是在東南亞與澳門出版,並由華人帶回中國,流傳於民間。

在這些書刊作者中,有一位信教的中國人,也是第一個華人牧師梁發,曾撰寫了傳教檔案《勸世良言》,即是根據馬禮遜的書籍撰寫。《勸世良言》當類似今

《歷史大變局》 第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