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頁)
左思右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要偷襲珍珠港,才採取了這個主意。一航艦的長官本來應該由一直在艦上又長期指揮海軍航空兵的小澤來擔任,但因為小澤是海兵37期的,而第一艦隊長官高須四郎中將和第二艦隊長官近藤信竹中將全是海兵35期的,要是37期的當了一航艦長官,那一航艦就是孫子。第一艦隊或者第二艦隊長官一聲傳喚就一定要去,別想平起平坐,這還打個鳥仗。萬不得已這才找了海兵36期的南雲忠一,而南雲忠一根本就不懂什麼航空戰,所以先在珍珠港坐失良機,後在中途島把四艘航母全交了出去。
小澤治三郎在1945年5月19日當上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剛剛就任大本營就發表了一道古怪的命令,說是因為離本土太遠,所以南西方面艦隊和南東方面艦隊改由大本營直轄,退出聯合艦隊序列,但是處於同樣情況的第四艦隊和第十方面艦隊又沒有這種調動。原因何在?小澤治三郎的吊床號是45號,而南西方面艦隊長官大川內傳七中將是41號,南東方面艦隊長官草鹿任一中將是21號——小澤指揮不了他們!聯合艦隊長官應該是大將,小澤中將為什麼沒晉升?——也是不能晉升,小澤晉升了,那兩位就只能退出現役。不能同時晉升?沒那麼多大將的位置,只能去當軍事參議官,反正就是不能留在現役當指揮官了。
這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同為37期第二號的井上成美兩個星期前的5月15日剛剛升了大將,同時吊床號26的海兵校長小松輝久中將和大湊警備府長官,37號的後藤英次中將被編入了預備役。這兩位和井上成美不挨著,而且是在用人之際——這是在為小澤治三郎打掃衛生。小澤治三郎若要升大將,所有吊床號在他前面的都不能在海軍裡待了。嚇得小澤堅決不同意自己的晉升,要成光桿司令了。
原來的出發點是為了公平競爭的吊床號制度到後來就是這樣把日本海軍給弄成了個極其死板僵硬的組織。
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不僅在日本,而且在中國和韓國也很有過影響,良弼、蔣百里、蔡鍔、張紹曾、吳祿貞、藍天蔚、李烈鈞、李根源、唐繼堯、閻錫山、徐樹錚、楊宇霆、賈德耀、何應欽、孫傳芳、陳儀這些在中國近代史留下名字的人全是陸士留學生,甚至蔣介石都是陸士21期的,只是按士官候補生的規定在第19聯隊服役期間回國參加辛亥革命所以沒有在當時位於東京市谷臺的陸士校園裡上過課。
戰後的韓國國軍總共36任總參謀長中前16任均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或“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或者在日本軍隊中服過役。韓國陸軍首任和第二任總參謀長李應俊和蔡秉德在日本殖民地時期的名字是香山武俊和大島秉德,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日本戰敗時的軍銜分別是日本陸軍大佐和中佐。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72年盧載鉉就任第20任總參謀長開始才切斷了總參謀長職位和舊日軍陸軍的血統聯絡。1963年到1979年擔任韓國總統的朴正熙就是陸士57期的第三名,當時叫高木正雄。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戰前日本的軍事教育體系(5)
和陸士不一樣的是海兵沒有什麼國外留學生,這是因為建立海軍耗資巨大,自從中國在甲午戰敗以後,亞洲國家除了日本之外就幾乎沒有了海軍的緣故。
陸士和海兵是日本陸海軍最骨幹的軍事主官培養學校。再往上就是陸軍大學校和海軍大學校了。陸軍大學校是1883年在德國教官支援下開辦的原來目標為培養專職參謀人才的學校,學制兩年到三年,學生來源是陸士畢業、年齡30歲以下在基層部隊工作兩年以上由聯隊長推薦的大尉或中尉軍官。但是實際上在陸大60年曆史、3000名畢業生中卻有過兩名,也僅僅是兩名的例外,首期的東條英教(後來的甲級戰犯東條英機之父)和第二期的谷田文衛不是陸士畢業生。從第三期以後就全部是陸士畢業了。到了後來還形成了一個陸士畢業成績不在前20%之內的人沒有報考資格的規矩。
海軍大學校則是在1888年海兵校從東京搬到廣島以後在原海兵的校址上辦的。也是招收海兵畢業生,不過軍銜得是大尉或少佐,比陸大高了一級。海大從一開始的培養目標就是海軍高階將領,不像陸大那麼定位在一個怪怪的“參謀”上。這是因為參謀在日本海軍沒有像陸軍那麼佔了一個特殊的位置,海軍的指揮權在艦隊司令長官手裡,參謀只是出謀劃策,沒有什麼非要海軍大學校學歷的規定,當然其實到最後擔任各艦隊參謀的也都是海大畢業生。
本來的培養目標是參謀人才的陸軍大學校畢業生到後來壟斷了所有陸軍核心位置,無將
《冰眼覺醒屬性》 第1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