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02章 (第1/3頁)

duoduo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百零二章

修建大的發電站,鋪設電網,構造現代化的城市……這個夢只能睡著了做做,胤祚沒有這麼大的野心,也沒有這麼大的本事,他想做的,只是留下一點火種……將它發展壯大,不是他一個人能做到的。

想要弄出電來一點都不難,一個簡單原電池就能搞定,便是造發電機,以胤祚的本事和資源也不難。可是與蒸汽機、內燃機這些可以照葫蘆畫瓢,且弄出來就能用、就知道好不好用的東西不同,在這個沒有電壓表、電流表,甚至連電燈炮都沒有一個的時代,他的外掛被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慢慢來。

所以胤祚這次“閉關”的時間,格外的漫長。

六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對大清百姓來說,這是節奏快的讓人目不暇接的六年。

先是攤丁入畝。忽然之間,全大清最窮的七成百姓,都不再需要繳納丁銀了。壓在頭頂的巨石,忽然說搬走就搬走了,幸福來的太突然,讓人很久都反應不過來。

而後大批的旗人被遷徙到了黑龍江等人丁稀少的地帶,劃了大片的荒地讓他們耕種,美其名曰——軍墾農場。

這些都不稀奇,稀奇的是他們用來耕地、鋤草、播種的,是一種叫做拖拉機的怪東西,一家人加一頭牛十天半個月才能耕完的地,它喝點兒汽油,一天就搞定了。

以前一家人侍弄十幾畝地,已經很勉強了,但若用上這玩意兒,一家五口人,管上幾十上百畝地都沒問題,最多收割的時候多請點人幫忙。

於是會算賬的大地主們把這怪東西買回了家,裁撤了大半的長工——幸好這會兒朝廷的廠子到處都在收人,被裁撤了也不怕找不到活兒,而且就算找不到活兒,還可以去開荒。

朝廷鼓勵開荒,可以用平常三分之一的價格僱傭官府的拖拉機來翻地、平地,只要耕種三年滿,這地就是自個兒的了,是可以在朝廷領到地契的那種——而且這三年還不用交稅銀,拿到地契以後,又還有兩年免稅期,怎麼算怎麼划算。

腦筋靈活的商人,買了許多拖拉機,僱了人操作,專租給那些有點兒地,但又值不得專門買個拖拉機耕地的人用,生意火爆的根本停不下來。等旺季過去,還可以在後面掛上車斗,給人運送貨物,真真是數錢數到手抽筋。

廠子做工的工錢不低,開荒的有地又有錢,做生意的、當司機的更別提了,在這種大環境下,為了留住手底下的員工,地主們不得不給長工們也漲了工資——如果地荒著,朝廷收的稅銀會加重,如果連續荒三年,這塊地兒就改姓“公”了,不種不成啊!

家裡的女娃兒也不再是賠錢貨了,好多地方都收女工,開的工錢不比男人少……原本在家靠紡紗、織布掙錢的女人們,又有了新的活路,她們將紡車、織機,換成了縫紉機,專給人做成衣,一天就能做好幾套出來,一個人養一大家子都不成問題。

人都是現實的,家庭地位總會受到經濟收入的影響,於是不知不覺中,女人的腰桿子挺得越來越直,說話也越來越硬氣——人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底氣總是要足一些的。

隨著市場的需求,專供運輸的貨車出爐了,然後是往來各地的大客車,當普通百姓出行比馬車還要快還要舒適的時候,有錢人坐不住了,於是各種小汽車應運而生……

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啊!這是這個時代的大清人最深的感觸。

因為所有車都要吃油,而且聽說這種油在地底下是有限的,用完了就沒了,所以朝廷派了人到別的國家去弄,為了這個還在海外跟人打了幾仗,打的那些洋毛子沒脾氣。

如今朝廷又派了人在各大城市之間修鐵軌,聽說是為了造火車,也不知道那又是什麼東東……

為了抵禦洪災,朝廷還大修水庫,說是可以攔洪蓄水,還可以養魚發電……沒人明白什麼叫“發電”,只知道在最先修好的水庫周圍,朝廷又修了好多座廠子,而且這些廠子連煤都不用燒了,機器自己就能動。

大家夥兒已經對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麻木了,但卻認準了一件事兒——但凡是太子爺說的,那肯定是對的!雖然不知道發電是啥玩意兒,但養魚咱們會啊,於是大清又小範圍的颳起了一陣挖池養魚風。

當人們剛開始知道要修水庫的時候,心裡是不安的,嘆著氣等著隨後而來的沉重勞役,然而等開始了,才知道原來主要幹活的不是人,而是一種名為挖掘機的東東,於是許多“有識之士”得意洋洋:“早說了,那可是太子爺提出來的,太子爺怎麼可能

《大清第一紈絝同類文》 第102章(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