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中書內閣(上) (第1/2頁)
陸一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隨著皇帝詔令的下達,數萬將士開赴邊疆,沉寂了幾個月的北疆烽煙再起。不過從京師出發,無論到西北還是北平,按照一般的行軍速度,都需要月餘的時間,再加上整肅士卒、調配物資,正式的大兵團作戰,估計到三月份才有可能。所以,朱標此時並不在意戰事,而是琢磨著便宜老爹那一番教導。 朱元璋說得很直白了,朱標作為太子,要開始逐步接觸軍國大事,出現在朝廷文臣武將的視野當中了,太子不再只是一個象徵,而是要介入朝政了。現階段只是熟悉日常事務,沒有決定權,為日後監國理政打基礎。這個過程是歷代君王培養繼承人的標準流程,也符合朱標所知的歷史,只不過是提早些罷了。究其原因,朱標自魂穿以來的表現,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改變了洪武初年對懿文太子‘年未長,學未充’的評價,覺得太子如今的見聞學識已經達到了知政的要求。 對於目前的朝政,融合了兩世記憶的朱標,相比於懿文太子,看得更加清楚。軍事上,洪武初期少有大敗,依靠徐達、李文忠、藍玉、沐英等一干猛人,面對西南蜀夏猶如砍瓜切菜,對上北元騎兵也是勝多敗少,而後諸王就藩,晉王朱棡、燕王朱棣、遼王朱植都能撐起北疆的戰局,有攻有守;蜀王朱椿、西平侯沐英鎮守西南,保一方太平。所以朱標對於軍事一直都不甚在意,一方面沒有大敗虧輸,不必擔心;另一方面,年少的他也插不上手。現下有了插手的機會,他也不想過多幹涉。唯有一點,要想辦法阻止朱元璋大開殺戒、屠戮功臣,居心叵測者殺之無妨,但不要牽連無辜。據說朱元璋晚年大搞誅連,是因為懿文太子早逝,要為年幼的太孫朱允炆鋪路。若果真如此,只要朱標好好地活著,或許就能救下很多人的性命。 在朝政上,或者說對於文官集團,朱標就比較在意了。因為朱元璋可是幹了一件前無古人的大事——廢除中書省、丞相制,並明示後世永不復建。如此一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少了隔在中間的中書省,皇權更為集中,皇帝對朝政的掌控大大加強,但同時也增加了皇帝的工作負擔。這對於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這種勤勉皇帝來說,操勞一些尚可,但是對於那些喜歡偷懶的,譬如神宗朱翊鈞、熹宗朱由校,那就是一件苦差事了。 丞相制與中書省雖然同時被廢止,但二者並不是同時出現,其實丞相或者相當於丞相官職的出現要遠遠早於中書省。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均在中央設定一名總攬全國軍政事務的長官,由國君任命,輔佐國君治國,稱為“元帥”、“當國”或者“執政”。戰國時代,中央行政機構則以相、將為首,相負責政務,將負責軍事。秦漢時代,前期(漢成帝綏和元年以前)實行丞相制,丞相又稱相國、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為百官之首,其職責無所不統,無所不包,總結起來無非兩個方面:人事和決策。由此可見,這時的丞相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漢成帝正式設立三公——丞相、太尉和大司空,將原本的相權一分為三,其實這三位都可稱為丞相。東漢以來,為了削弱丞相的權力而大力提高尚書檯的作用,最終成為了總理國家政務的中樞機構。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起源於西漢的“中書官”逐步發展為中書府,進而成為中書省,又設定門下省,改尚書檯為尚書省,最終形成了三省制度——中書、門下以及尚書。三省制的出現,將皇帝之下的中央權力,由三公為首的三個人轉變成了三省所代表的三個官僚集團,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相輔相成,互相牽制,共同維護中央皇權。 隋唐時期,進一步釐清了三省的職責,中書門下兩省負責決策,尚書省負責執行,其下轄六部。三省長官稱為宰相,負責中央的政務決策,其議政的地方叫做政事堂。而後,皇帝還會任命很多其他高階官員為宰相,參與決策,分化三省的相權,加強皇權的力量。 到了五代亂世時期,軍事管理機構——樞密院的地位上升,中書門下兩省退居次要地位。及至北宋初期,中書門下、樞密院以及三司(最高財政機關)並立,及至元豐改制,置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保留樞密院,掌管全國軍事。三省與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合稱東、西兩府。 宋代實行宰執制度,即宰相和執政。其中,尚書左右僕射為正宰相,中書門下侍郎以及尚書左右丞為副宰相,而執政官則包括了兩府的大部分長官。宋高宗建炎三年,以左右僕射兼任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將三省合一。 同時期,遼國以南、北樞密院為中央權力機構,樞密使相當於宰相,北樞密院負責軍事,南樞密院主要負責民政。其後的金國雖有三省,但中書門下實為尚書省的附庸,實則為一省制。海陵王“正隆改制”,罷黜中書門下
《重生大明朱標長子小說》 第36章 中書內閣(上)(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