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遷都提議 (第1/1頁)
陸一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呃,咱偶爾還是會去的。你到底想說啥?不要拐彎抹角的。” “兒臣以為,祖宗之地不可輕視,修繕營建,都為平常,不宜太過。就現在朝廷的狀況而言,北元實為大患,邊事不斷。南京距離塞上太遠了,調京軍前往所耗甚多。可若大量駐防邊軍,國力有限,必然是外重內輕。” “北邊漫長的戰線上的十數萬領兵,何人統領是為妥當?如今有徐叔叔在,其為人忠心不二,實乃父皇的福氣,後嗣之君怕是沒有啦。若為有心人所掌控,絕非社稷之福。” “正因如此,咱才讓藩王掌兵。兵權在一家人手裡,自然放心些。”朱元璋得意地說。 “父皇聖明。此舉如今看是不錯,可時間長了就會有弊端。早在冊封諸弟為王時,兒臣便說過。強藩在外,天子一旦勢弱,國家便會遭難。退一萬步講,即便藩王沒有二心,但也不都是領兵大將的材料,更何況數代之後。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悉心選拔任用,互相制衡,可防一家獨大。” “跑題啦!說中都的事呢,怎麼繞到藩王的身上去了。”朱元璋沒好氣地提醒道。他一直以來對朱標反對藩王久掌兵權的事情耿耿於懷,認為朱標對於自己的弟弟缺少信任。 朱標眼見又要觸黴頭,趕緊切回正題:“父皇教訓的是。兒臣的意思是,為保江山永固,刀把子必須掌握在皇帝手中,軍隊的效忠物件亦只有皇帝一人而已。” 朱元璋聞言點頭,笑而不語,算是對朱標所說的認可。天下萬事,決於皇帝一人爾,這是皇權的集中體現。 “南京雖是虎踞龍盤,但對於北邊作戰十分不利。兒臣以為,我朝即便設立兩都或者多都,其一必然要在江北甚至河北擇一重地營建之,遷都以便支援北線。” “嗯,確實如此。” “古往今來,江北建都之地,有西安、洛陽、開封以及北平。父皇以開封為北京,然其所在,四面平川,交通便利,卻無險可守,不宜為都,宋靖康之恥,可以為鑑。” “洛陽、西安,風水寶地,為漢唐都城。。然時到今日,已無漢唐之風,土地貧瘠,民生艱難。況且,此二地聯通江南的運河,已經淤塞不可用。都城所在,耗糧甚巨,僅靠關中之地恐難支撐。” “再說北平,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雖也有部分淤塞,但仍能行船,稍加疏浚,便可解決糧食問題。北平所在,山脈環抱,南臨平原,既有險可守,又有路可退。而且離北邊最近,邊塞不必大量駐軍,若有戰事,邊軍只肖支撐幾日,京軍便可增援到位。” 見朱元璋沒開口,似是在權衡利弊,朱標決定先把優缺點擺清楚講明白。 “自古以來,就兵事而言,一直都是北強南弱,開國建朝者大多起事在北,終有天下。而以南掃北平定天下者,唯父皇一人而已。” “這倒是不假。咱打拼了二十餘年,才有今日。不過,以南掃北,不易啊!”朱元璋感慨地說。 “再有,以江南之地為都者,大多偏安。君臣上下以為憑藉天險,便可無憂。非也,天險再絕,人力亦可破之,蜀地瞿塘峽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以南統北者,不以江北為意,以為北境皆失,仍可劃江而治,獨保江南,臥薪嚐膽,意圖收復失地。真是痴人說夢,北方既失,沒了優良戰馬和精悍士卒,再想反攻可就難了。想那前宋一朝,何曾收復北方。” “前車之鑑,不可不察。兒臣以為,以北平之地為都,就邊防而言,是為優選。然,其也有不足之處。首先,北平遠離江南富庶之地,所耗財物,本地不足者必須依靠江南。一旦運河有失,則難以長期維持。其次,離邊塞近,既方便我軍支援,也給了敵軍直搗黃龍的機會,一旦兵臨城下,便是生死之戰。” “不錯,此一點該如何解決?”朱元璋也想到了,由此對遷都北平抱有疑慮。 朱標撇嘴一笑,心想,天下哪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看到朱元璋瞥了自己一眼,趕緊解釋:“父皇莫怪。兒臣也是無奈,此點沒有實際解決辦法,唯有堅持一個信念。” “什麼信念?” “我大明天子,是天下人的君上,有責任庇護黎民。因此,必須堅持一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大明朝,沒有落跑的皇帝,沒有投降的朝廷。”朱標說得斬釘截鐵。 朱元璋尋思了半天,拍案說道:“說得好!有骨氣!”隨後又小聲地問:“兵臨城下,勢不可敵,又當如何?真要叫我大明天子死守社稷?” “然也。若想避免,就要居安思危,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君者,決天下大事,身系億兆萬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 朱元璋看著眼前的朱標,又覺得有點兒陌生。這個太子,自幼學文,仁義厚道,今天是怎麼了?想出這麼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法子,力薦遷都北平。 “是這麼個理兒,但太冒險了吧。”朱元璋仍然表示擔憂。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重生大明我是太子朱標》 第105章 遷都提議(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