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3章 蜀夏君臣 (第1/2頁)

陸一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北方大地打得昏天黑地之時,夏政權割據的蜀地卻異常平靜,明夏雙方謹守防線,未聞金鼓之聲。蜀夏開國之君是徐壽輝的舊部明玉珍,其攻佔蜀地諸郡之後,據守不出。後陳友諒謀害徐壽輝,繼而稱帝,明玉珍不忿其行,於蜀地為徐壽輝立廟祭祀,並自稱隴蜀王。 元至正二十二年,明玉珍於重慶稱帝,號大夏,紀年天統,立其子明升為太子,仿周制,設六卿。以戴壽為冢宰,萬勝為司馬,張文炳為司空,向大亨、莫仁壽為司寇,吳友仁、鄒興為司徒,劉楨為宗伯。置翰林院,拜牟圖南為承旨,史天章為學士。內設國子監,外設提舉司,教授所府。置刺史,州曰太守,縣曰令尹。設科舉,策試進士,去釋老教而專奉彌勒法。 與朱元璋所在金陵的四戰之地不同,明玉珍據守的蜀地,乃天府之國,易守難攻。幾次出兵雲南,並佔據了一些地方之後,夏主明玉珍則以守土為第一要務,並與朱元璋多次修好,互不侵犯。當時朱元璋忙於對付陳友諒和張士誠,無暇顧及,加上蜀地路遠,自然以和為貴。 至正二十五年,夏主明玉珍改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以戴壽為左丞相,萬勝為右丞相,向大亨、張文炳為知樞密院。鄒興為平章,守成都;吳友仁為平章,守保寧;莫仁壽為平章,仍守夔關;鄧元亨為平章,守通州;竇英為參政,守播州;荊玉為宣慰,守永寧;商希孟為宣慰,守黔南。 至正二十六年,明玉珍病逝,享年三十六歲,其子明升繼位,改元開熙,明升之母彭氏垂簾聽政。明升年幼,無甚遠略,且其父遺命以蜀地之險足可自守,大明建國後,蜀夏一向遣使通好,故而雙方相安無事。 明軍自洪武元年北伐以來,一路凱歌。無論是北元騎兵,還是李思齊、張良臣等地方武裝,都不是其對手,皆兵敗逃亡。時至今日,秦、晉、關、隴之地已大部為明朝攻佔,湖廣、閩浙之地亦歸於王化之下,蜀地之外再無屏障。蜀夏君臣對明軍西進之戰密切關注,輝煌的戰績令他們震驚不已。 夏主明升憂心忡忡,擔心哪天明軍就會殺上門來,於是召集朝會商議應對之策。皇宮大殿之上,十三歲的明升端坐龍椅之上,一身黑色龍袍,頭戴十二旒冕冠,雙手覆膝。玉階之下,群臣按官職大小,分文武立於兩側。 今日朝會前面議了些事,譬如官員升遷、剿匪賑災等等,明升心不在焉,並未細聽,這些事自有中書省樞密院左右丞相處理,無需他多費心。然而,待這些事情議畢,明升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憂慮,率先發問:“年初明軍出兵西征,短短半年時間,相繼攻克關隴重鎮,李思齊降,張良弼逃,獨留其弟張良臣困守慶陽。朕以為,其覆亡之日亦不遠矣。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明軍此後勢必會對我蜀地用兵。眾卿以為如何?” 樞密院左丞戴壽出班奏道:“誠如陛下所言。明軍兵多將廣,一路西征,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強如李思齊、張良弼等人都無法抗衡,或降或逃。而我蜀地多年來奉行守土自保之策,兵將日久未經戰事,操練日益懈怠,臣以為恐難抵擋,務必早日謀劃。” 明升聞言眉頭緊皺,問道:“依卿所言,倘若明軍進犯,我等君臣當如何?自縛以降嗎?先帝創業艱難,克勤克儉,傳至朕躬,方才二世。亡國之君,朕實不想為。眾卿有何良策,但講無妨。”明升六歲被立為太子,自有名儒大家講學授課,史書讀了不少,知道亡國之君大多沒有好結果。朝廷文武百官、普通士民百姓皆可降,降則保命,沒準兒還能繼續做官,唯獨他這個一國之君不可降,降則生死難料。 平章吳友仁出列奏道:“啟稟陛下,臣以為戴左丞所言並非投降之意,其意在提醒諸位同僚,事到如今已是燃眉之急,朝廷上下不可輕忽。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強敵在外,我等當同心協力,輔佐陛下。雖然明軍在關隴之地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但蜀地與關中不同,山地起伏,關峽眾多,不利騎兵衝殺;我朝久居蜀地,熟知山河,據險而守,或能抗衡一二。況且我軍糧草充足,以逸待勞,而明軍遠涉千里,雖將勇兵強,能耐我何?” 明升面色稍霽,追問道:“依吳愛卿之意,為今之計該當如何?” “回稟陛下。臣以為莫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派遣使臣前往金陵,假意與明廷修好,以惑其心、緩其兵。同時,立即整修武備,打造兵甲,訓練士卒,加固關隘,以御外敵。”吳友仁回道。他是知兵的,雖然見識了明軍的威武,但也沒有被嚇破膽。明夏兩軍未曾正面交鋒,明軍有多強、夏兵有多弱,他心裡還真是沒數兒,正所謂無知無畏。 “吳愛卿所言甚合朕意。諸位愛卿,以為如何?”明升聽了吳友仁的計策,以為甚好,心中憂慮稍解,不由得喜形於色。下面的各位臣屬也看明白了君上的心思,這是要先抵抗一下看看情

《重生朱標》 第23章 蜀夏君臣(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