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9章 絕響 (第1/2頁)

解衣唱大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39章 絕響 谷白松是谷白樺的堂弟,這兩個傢伙的出身同樣是亦官亦盜:曾經的官軍,後來的馬賊,再充軍——與關盛雲高藤豆等如出一轍。他們的人生經歷,還要從萬曆年間說起。 萬曆三大徵,大家耳熟能詳,甚至很多人津津樂道,尤其是抗倭援朝之戰,說起來眉飛色舞很是過癮,一副阿Q“我祖上也闊過”的得意。不過,如果我們從大歷史的視角客觀審視一番,便會發現,“明亡於萬曆”之論確是言之有據。 表象之一是自毀長城——是的,自毀長城僅僅算是表象而已。因為,這個王朝已經爛到骨子裡了! 從萬曆到崇禎,並沒有多少年。無論是李自成闖營的席捲京師,還是滿洲鐵騎的摧枯拉朽,很多人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曾經威風八面的戚家軍哪去了,怎麼彷彿突然間憑空消失了? 其實,他們並沒有憑空消失。戰場上無堅不摧的戚家軍的覆滅,便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後果中最不引人注意的一個。抗日援朝,作為大明王牌部隊的戚家軍不僅參與了,而且續寫了其輝煌的戰績。隨後,他們悲慘的命運即告終結,這支軍隊的結局,從此大多湮沒在浩如煙海、文過飾非的史料中。 戚家軍被派往朝&鮮戰場時,戚繼光和張居正已經倒臺,但作為一代軍神親手訓練出來的部隊,依舊威風八面,戰場上仍是無人可當其鋒!不過,這隻失了靠山的部隊只能算客軍——大軍的主帥,援朝的總指揮是李如松,嫡系部隊是其遼東的李家軍。 李如松的爹叫李成梁! 李成梁不僅是萬曆年間遼東總兵,更是當地最大的軍頭。 插播幾句題外話。 李成梁自己生了一堆兒子,名字很有意思:如松、如柏、如楨、如樟、如梅、如梓、如梧、如桂、如楠——自己“成”了棟“梁”,別廢話,娃們都得是木頭! 除了一堆木頭兒子,李成梁還有一個更了不得的“乾兒子”(差不多意思,別太較真摳字眼兒):努爾哈赤! “奴兒哈赤方幼,李成梁直雛視之。” ——《東夷考略》。 “時奴兒哈赤年十五六,抱成梁馬足請死。成梁憐之,不殺,留帳下卵翼如養子,出入京師,每挾奴兒哈赤與俱。” ——《建夷授官始末》 (我個人一直存疑:努爾哈赤這個名字的漢字,是否是滿清為了避諱“奴兒”這個蔑稱而改的同音字?有待方家釋疑解惑。) 戰役總指揮是李家長子,弟弟如柏、如梅都各領一軍參戰,嫡系部隊當然是“李家軍”。其他部隊自然都是外系——何況,沒了靠山偏偏又很能打的戚家軍! 呵呵,你行?你不做炮灰誰做啊!你先上吧。 咦?還真打下來了! 好吧,下一場攻堅,還是你! 喲呵,又打下來了?再來再來,你繼續! 啊!竟然又贏了?!這特麼可怎麼得了!想想有些後怕啊…… 朝廷最擔心的就是這個:我特麼超級不是個東西,這一點我自己很清楚用不著誰來告訴我。所以嘛……我耍起王八蛋來,換個窩囊的我一點都不怕、可你太厲害了,我?真有點睡不踏實啊! 啥?別耍王八蛋? 那是不可能的——不耍王八蛋,還能叫王八蛋麼! 咋辦? 嗯,得想辦法滅了! 於是,這支部隊的命運便被註定了:回國後,他們中的大多數,被以“鬧餉譁變”的罪名被屠了! 第一階段戰事結束(總共打了兩次)凱旋,戰績不俗的戚家軍滿心歡喜的等著朝廷兌現承諾論功領賞,等來的結果是:為國捐軀是榮幸啊!身為大明人,永遠不要問大明要什麼,要問自己,還能為大明奉獻什麼!你們怎麼連這點覺悟都沒有,還要工資?快滾! 面對群情激憤的戚家軍維權士兵們,薊鎮總兵王保滿臉堆笑:“應該的,應該的!來,兄弟們到校場排好隊,發錢嘍!” 被誘騙到校場的戰士們,至死也想不到:等待他們的,竟是“自己人”的屠刀! 倒在血泊中的將士們死不瞑目。為了掩蓋不堪的事實,官方的各種記錄都語焉不詳,各種資料有的說幾百人、有的說幾千人。考慮到戚家軍大體保持在幾千人規模,個人猜測,應該千人左右。 餘者被遣回原籍。 史書上對此輕描淡寫為:兵變。 我! 不! 信! 原因有二。 首先, 如果是兵變,無論對倭還是對虜,每每把對手打得全軍覆沒而自己“零傷亡”、完全職業化,火器普及率近50%的戚家軍……請問:薊鎮那些“定變”的軍隊,夠不夠塞牙縫的?這是個傻瓜都不會信的謊言——我們知道,明朝軍功的記功方式是,斬首數量為報兵數量的百分之一便是一級功。換言之,將領在兵部檔案裡記載帶兵一萬,那麼打完仗,只要帶回一百顆人頭,就算一級功到手(當然,我們以前說過,首級要嚴格勘驗)。之所以如此,其實是因為朝廷也明白:將領報兵一萬,其實可能有四成是虛報,真實兵員只有六千,其中絕大部分還是用來湊數的叫花子,更有不知多少的私蓄

《狼煙晚明小說》 第39章 絕響(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