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二十六章 印術初成 (第1/3頁)

金哨本無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只要不斷地去發掘一個人的閃光點,就會覺得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愛處。走近康老,茅庚發現,康老的閃光點還真不少,康老雖然話少,看起來冷漠,其實蘊藏著一顆金子般的心,對這樣低調做人的好人,茅庚有崇敬亦有憐憫。給康老適當的包裝一下,至少屬於揚善吧!所以茅庚覺得包裝康老的時候適當摻些水分,也算是為了高尚的目標,自己無須有什麼心理負擔。

但是這一來也得和康老扶婆婆商量好,這事交給文元去做,希望他不負使命。

不過,不知不覺之間,攬了不少事兒,一下子變得壓力大了許多。原本可以有條不紊進行的計劃,因為扶婆婆和康老的緣故,變得有些失控。事情一多,節奏自然還得加快,可是自己分身乏術,又沒有一個可以真正幫得上自己的班底,所以須得好好運籌,才能應付眼前紛至沓來的事情。

水泥的事情倒是不忙,還得等完成一個固化週期,以確認試燒的水泥是否滿足基本的要求,時鐘試製也得放一放,不急在這一時。

不過茶籽油提純的事兒不能不做,這牽涉到確保營養和節省糧食兩個目標。那就別等找到海泡石了,乾脆就用市面上可以找到的現成木炭來吸色去味,木炭也算是活性炭的一種,用木炭來吸附肯定要損失多一些茶籽油,但是不要緊,完成吸附使命的這些帶油的木炭還可以搗碎用於製作油墨,如此綜合利用,便將茶籽油的利用率發揮到了極致。

茅庚前世操作過油印機,對黑乎乎黏糊糊的油墨並不陌生,油墨嘛,無非是油脂加上炭黑以及填料調成的糊狀物,就算不清楚具體的配方,那也問題不大,這種油墨無須達到鉛印油墨的要求,只要能透過刻出的蠟紙縫隙滲透過去,就算湊合著能用了。記得前世操作油印的時候,油墨的幹稀也要根據情況調製,油墨太乾就滲透不過蠟紙的時候,就加點松節油什麼的,然後就好了,當然也不能太稀,稀了就會透墨過多,印出來就會是一團一團的墨跡。所以油墨的事,摸著石頭過河就是了,沒什麼難的!什麼事你不能在一開始要求過於完美,先得有,有了之後,不妨再慢慢改進。

一想到制油墨的填料,茅庚不免又覺得頭痛起來,填料的材料倒是滿世界都有,比如碳酸鈣微細粉末和重晶石微細粉末,最簡單就是將石灰石磨細、磨細再磨細,那可真要一番水磨功夫。看來,穿越到古代,只要磨工過了關,基本上致富大業就成功了一半——燒水泥要磨、燒玻璃要磨、煉焦一樣要磨。

不管怎麼樣,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壓一壓,放一放,蠟紙刻印卻是刻不容緩的。根據賀先生的統計,已經報名的學員已經達到八十多人,還有七天就要開課了,時間上可謂相當緊迫。

其實蠟紙印刷甚至可以因陋就簡,連油印機都不需要。《紅巖》故事中《挺進報》印刷,在真實的操作中為了防止被特務逮住,陳然不用油印機,只把蠟紙的一頭釘在板子上,用颳得光溜溜的竹片蘸上油墨在蠟紙上刮印。印完以後,蠟紙一燒,竹片一丟,什麼痕跡也沒有。可見蠟紙印刷根本就是為古代文化界量身定做的一項不可多得的山寨技術。

一張蠟紙,一般而言,印刷個200張毫無問題,菜鳥來操作也能印五六十張,而訓練有素的高手能印七八百張,但據稱最牛的記錄還是鄧大人辦的《紅星報》創出的,據說能印到900張。真是令人歎服啊!鄧大人那麼早就精研低投入高產出的要訣,後來抓經濟便果然是一抓一個準。話說900張的印數,在宋代出一冊書的發行量900本也差不多了吧,江浙、福建以及四川的那些書商豈不要跳樓!

不過且慢!別高興得太早!刻蠟紙不可缺少的工具還有鋼板和鐵筆,鐵筆不難,就算軟一些不耐磨的鐵筆,多磨磨,甚至多備幾支也不要緊,但是鋼板比較講究,一是鋼板上須得刻上細密的斜紋或者布紋,二是鋼板須得耐磨,後世的鋼板應該是錳鋼一類,表面應該是淬了火的,這才耐磨。耐磨且刻有細密斜紋或者布紋的鋼板,這事在後世是小菜一碟,但是在宋代,那是頗有些難度的。

斜紋或者布紋一定得有,沒有斜紋布紋,鐵筆刻字的時候,蠟紙就會被刻穿。除非誰有超常的手感,在沒有斜紋布紋的硬底上刻蠟紙,也能夠刻出筋連不斷又透墨的字來,不會刻破蠟紙還能滿足印刷要求,這種人或許有,但如果真有,那也是神級的超人!當然,這樣的本事,後來的針打就能輕易做到。

而淬火的耐磨鋼板,那當然更難了!這是在宋代,生鐵和熟鐵好找,鋼卻是要透過鍛打才能得到,鍛出的鋼其實材質也不咋地。嗯,得找個好鐵匠,才能完成

《大宋刑部偵緝檔案全文免費閱讀》 第二十六章 印術初成(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