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9部分 (第1/4頁)

生在秋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瞬碌貿觶�⑶一崧�闥�男棖蟆K�酥賂甙海�燉值馗惺艿階約旱拇嬖凇S錐�沙さ牡詼�錐沃械男孿適率牽核�靼鬃約閡覽的騁桓鋈耍�ǔJ悄蓋祝���嚼叢叫枰�酌芄叵怠�

母親能否給予幼兒這些東西,實在太重要了,這樣,幼兒才會“疼愛”這個人。母親的形象與人格形成幼兒對人與人性的第一印象。他初次體驗到喜愛或拒絕,被喜愛或不被喜愛,取決於母親看他的眼神,如何接觸、對待,怎樣與他相處,即使最細微的事情,幼兒也以他的靈敏來捕捉印象。他與自己的關係也在這個時候“駛入軌道”,為他的自我價值打下基礎——像在森林裡呼喊一樣,會有迴音傳過來。

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在這個階段中有什麼干擾因素造成一個人“自轉”,他沒有快樂的經歷,反而害怕、有罪惡感?原因是做母親的缺少了兩種特質,我們不妨稱之為寵愛與拒絕。

善意或敵意的寵愛(1)

先談寵愛。嬰幼兒的母親身上最容易發現這個現象,“母雞帶小雞”,這類母親最希望孩子永遠是襁褓小兒,無助,需要她,依賴她。有憂鬱傾向的母親,出於潛意識害怕失去以及對生活無名的憂懼,或者恐懼失去孩子對她的愛,就會寵愛孩子。她們把溫柔傾注在幼兒身上,不放手讓幼兒自己從事有益健康以及應該學習的東西。

有的時候這與女性的命運有關,她們對婚姻感到失望或失去伴侶,而孩子是她們唯一擁有的,她們太需要孩子,也需要孩子的愛,於是她們竭盡所能使孩子感激涕零。小孩越長越大,問題接二連三地來,她們以無比的驚慌看著小孩成長、長高,變得獨立,對她而言這意味著:他越來越大了,過不久就不需要我了,找別人去了。在小孩這方面,直覺會告訴他,母親想牢牢地抓緊他,永遠把他當成孩子看待;這之後母親投入的長時間犧牲奉獻,不容我們輕忽——誰願意讓自己呵護有加、拉拔長大的孩子跑掉呢?

她們寵小孩,從餵奶的時候就開始了,每當寶寶哭喊——經常是小寶寶在證明自己的活力,她們就趕快去抱他,扼制了小寶寶的衝勁兒;而小寶寶一旦表示不太感興趣,她們就用無窮的溫柔將之淹沒,寶寶根本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可能為自己的不開心找到解決的方法。這樣的母親片刻不離開小孩,像一塊磁鐵一樣吸引著小孩的注意力與感覺,和他生活在一起,套一句拳擊用語就是:長時間近距離死命抓住對手,就沒有人能夠自由地走動。在往後的日子中,她們也出於同樣的動機,幫孩子承擔一切,插手所有的事,為他“詳盡反覆地解釋”,然後自己像介乎孩子與世界之間的緩衝器,用盡法子保護孩子。她們無法接受小孩健康且自然的情緒;很平常的行為以及符合年齡的情緒,只會讓她們覺得自己委屈,潸然淚下,孩子當然會有罪惡感。

凡此種種不僅使孩子更加親近母親,尤有甚者是他沒有多少機會體驗自己的動力,而且使他打從孩提時代就以為,凡事不能沒有母親,想做什麼事都非得先得到母親的許可才行。如此發展下去,到最後他簡直沒有屬於自己的願望。他放棄了,變得被動懶散,同時他希望別人都猜得出他想要什麼,並且應該完成他的心願,因為他早就停止盼望什麼,棄守一切。由此產生了只求舒適、被動的態度,生活之於他有若安樂鄉,他的憂鬱藏在樂園裡面。龔夏若夫(Gontscharow)的小說《歐布羅莫夫》(Oblomow){1}中,有非常精彩的描寫。

沒有願望、志向以及衝勁兒,他活在世上對任何事都插不上手,只好再度依賴別人。這類母親通常會告訴小孩,外面的世界險惡極了,以至於小孩在成長過程中,認為只有家中的母親才能給他溫暖和安全,保護、瞭解他。他轉向世界發展的衝勁兒因此減弱了,相信家裡的才是最好的。這種母親不讓別人接近她們的小孩,滿懷醋勁兒地保護孩子;異性朋友都被貶得一文不值。做母親的對孩子與別人建立的友誼,反應是悲傷與痛苦,好像孩子背叛了她,因為她把別人都看成潛在的競爭者,極有可能搶走她的小孩。她“溫柔地虐待”小孩,一般而言會持續到青春期,小孩的衝勁兒就在填滿了母愛的棉花中窒息了。經得起考驗的性格,如粗魯、鐵石心腸、冷漠無情,在這些孩子的身上都找不到。他仍然依賴心重,以為在外面的世界裡也會得寵,一旦稍有不順,他便感到十分挫敗。他體會到自己的笨拙和弱點,於是再次躲到昔日的城堡裡。他知道自己軟弱,人生的任務看起來比登天還難,他嚇退了回去,決定什麼都不做。

這些母親不會因為孩子長得夠大了就讓他們

《直面內心的恐懼心理》 第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