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托馬斯·哈代

前言

《還鄉》發表於一八七八年,是托馬斯·哈代(1840…1928)創作中期的重要成果。哈代這位英國十九世紀末期的大小說家和二十世紀初期的大詩人,久已為我國讀者所熟悉和欣賞,他的小說和詩歌代表作,如《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卡斯特橋市長》、《三怪客》、《列王》等,從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就透過中譯本陸續介紹到了我國。哈代在他的創作生涯中,自覺地奉行文學“反映人生,暴露人生,批判人生”①的主張;同時又自覺地探尋藝術上的不斷創新。《還鄉》正是哈代創作中這種雙重自覺性的體現。

① 引自哈代:《英國小說中的真實坦率》(1890)。

哈代在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回顧他的整個小說創作歷程時,曾將他的作品劃分類別,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名曰“性格與環境的小說”①,其主旨在於反映人在現實生活中與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衝突這一人生內容。這是哈代接受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並將其貫串於小說創作的結果。進化論作為十九世紀科學上的一項重大發現,對當時歐洲人文科學以及文學藝術都曾發生過不容忽視和低估的影響。它的核心是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將這一套理論引進人類社會,則成為當時具有納新意識的人文科學家以及文學藝術家的熱門主題。《還鄉》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性格與環境的小說”。故事發生的場景愛敦荒原,以及荒原上固守傳統習慣風俗的居民,就是整個人類生存環境的縮影。故事中男女主人公與荒原的關係,不管是克林·姚伯的迴歸荒原,改造荒原,還是遊苔莎的厭倦荒原,擺脫荒原,都反映了哈代那個時代的“現代”青年與環境的劇烈衝突。而哈代出於他對當時現實生活悲觀主義的理解,總是將這種衝突編導為人物失敗與毀滅的悲劇。克林·姚伯年輕有為,從巴黎還鄉,滿懷由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生髮而來的善良意圖,自願拋棄繁華世界的紛擾勞煩、紙醉金迷的生活,意欲在故鄉的窮鄉僻壤開創一番小小的經邦濟世、開蒙啟智的事業,但他首先遭到的,是與自己最親近的寡母和新婚妻子的反對。由於命運的捉弄,他又突患眼疾,則進而為他的失敗推波助瀾。女主人公遊苔莎與環境的衝突,是朝著與姚伯相反的另一方向。姚伯是生於荒原——走向繁華世界——復歸荒原;遊苔莎是生於繁華世界——流落荒原——意欲逃離荒原。他們二人雖都不滿現狀,都具有超出荒原人傳統習俗、思想的“現代”意識,但是彼此仍格格不入。這樣的一對青年男女,多半出於外貌上的相互吸引,再加上初識階段彼此的誤解,在一時的感情衝動之下結為婚姻伴侶,他們婚後的衝突也就更加激烈。又是命運的撥弄,這種衝突不僅難於因勢利導地得以排解、消減,相反卻愈演愈烈,最後必然釀生悲劇。哈代的小說,尤其是他的“性格與環境的小說”這一類,絕大多數都是悲劇。但是哈代並非絕對的悲觀主義者,他只是認為他所身處其中的“現代人生結局慘淡”②,出於他的進化論觀點,他仍將人類的希望寄託於未來。在這部小說中,哈代這種著眼未來的意識,明確地表述在他描繪荒原面目的章節中。透過這些描繪,他盛讚荒原的卓越崇高,慨嘆荒原的蒼莽未鑿,呼喚未來人對荒原的理解和開拓。在哈代後期的創作中,這種意識更有漸趨強烈的表述。在緊鄰《還鄉》之前創作的《貝妲的婚事》(1876)和《還鄉》之後的《冷淡女子》(1881)這兩部小說中,哈代更以喜劇或近似喜劇的手法表現“現代人”的追求,從中也可見哈代對未來人更美好生活的嚮往。

① 參見哈代:《小說與詩歌總序——為1912年威塞克斯版作》。

② 引自本書第一卷第一章。

這部小說取名《還鄉》,主要是以男主人公迴歸故鄉為契機開展情節,但是女主人公遊苔莎卻是作家著墨更多的人物。由於她對繁華世界夢寐以求,由於她對愛情婚姻朝秦暮楚,通常總被視為輕浮虛榮女子的典型,更有研究者將她與法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的女主人公互作類比,其實遊苔莎的形象內涵並非僅僅限於輕浮虛榮,追求淫樂,她比愛瑪·包法利富有多得多的哲理、詩意和純淨之美,也比哈代的其他大多數女性形象更為深沉渾厚。她美麗聰穎,富有藝術氣質,特立獨行,勇於冒險和追求,同時又深懷運蹇命乖、遇人不淑的憂思和哀怨。荒原人視她為女巫,姚伯太太稱她為壞女人,連克林·姚伯這樣的“先進青年”也以侷限的眼光褒貶她。但是哈代卻對她少有道德批判,他將

《還鄉河讀音》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