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頁)
幽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且災凵餃旱何��蕕兀╨840年後該地又成為英國軍隊的基地),於1552 年入侵浙江,有時甚至還順長江而上侵入內地。為了自衛,明朝政府派出軍隊去圍剿、招安據守舟山老巢的海盜。但海患仍是有增無減。日本只是在16 世紀末本國政權重新統一後才漸漸放鬆了對中國東南沿海的騷擾。不過,日本統一之後卻對中國構成了更大的軍事威脅。
明政府透過朝鮮和本國間諜得知了日本意欲侵略中國的意圖。當日本於1592 年入侵朝鮮時,明廷發動朝議,討論到底是從南方省份派出船隊攻打日本,還是出兵朝鮮,或是與日本進行和談。最後朝議決定履行宗主國的責任,同時也是為了保衛滿洲南部以及中國北方地區,出兵朝鮮。但中國軍隊直到朝鮮半島全部淪陷後才跨過鴨綠扛,並於1592 年夏攻打平壤,戰敗後又與日軍進行談判以贏得轉機。1593 年明軍偷襲了日軍,將他們趕出了平壤後又進軍漢城,但明軍在那裡中了日軍的埋伏再次敗績。明軍騎兵的短刀不是日本步軍的倭刀、長矛及火炮的對手。接下來又是談判和沒完沒了的小規模戰鬥,直到日軍1598 年(日本在此前一年發動了第二次侵朝戰爭)撤出朝鮮才告結束。明政府為援朝花去了1000多萬兩白銀,第二次援朝也用去了與之大致相當的費用。朝廷為了對付蒙古人和重建北京城,財力已趨枯竭,兩次入朝作戰更是雪上加霜,奄奄待斃了。當時有一支“蠻夷”崛起於東北,他們馬上就要取代明朝的位置了。
五、明代的經濟
經濟的發展
在研究中國的經濟史時,我們必須時時區分中國的帝國制度以及中國這個國家本身。我們上面已經分析了明代的反商業思想及國力衰竭的原因,但當我們把晚明經濟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時,我們卻發現明代社會幾乎在所有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人口、耕地面積、外貿總量、工業手工業的生產水平乃至紙幣的使用等等。明政府必須把淮河流域和長江下游地區的糧食(西方人稱之為“貢糧”)運到北京。山東一帶的海上運輸受到樓寇的阻隔,而且運輸成本也太高了。於是永樂帝又擴建了忽必烈時代開鑿的大運河副線,即山東西部的濟寧段運河,並設定了15道河閘。運河上常年執行著3000餘艘淺底的運糧船,至於海運糧道自1415年後就完全廢置不用了。但是在運河糧道上運糧的沉重勞役負擔還是落在了農民肩上,因此永樂帝的繼任者就將運糧的任務分派給各地的駐軍,這樣駐軍的人數也從12 萬人增到了16 萬人。從1430 年起,每年透過運河北運的糧食達300 萬石以上(約20 萬噸),有時甚至高達500 萬石。
南北間的商業貿易也在京師和大運河的發展下帶動起來了〕 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的商業同樣獲得了發展。例如,當時徽商遍佈天下,所謂“新安賈”即是。他們從事各種生意,如販賣瓷都景德鎮的瓷器、各地的茶葉和絲綢、食鹽、木材以及食品等等。他們亦順理成章地與當地官府形成了密切的關係,因為他們的商業活動需要獲得官方的保護:
隨著市場的擴大,手工藝製作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有時甚至達到大批次生產的水平。景德鎮的官窯為皇宮及官府燒製了大量瓷器,有的還專供出口。這種瓷器的原料是高嶺土,在l400℃ 高溫的燒製下就變成潔白、透明、高硬度的瓷器。景德鎮的瓷器在當時制瓷工藝尚不發達的歐洲,確實是無上的珍品,因而被歐洲人尊稱為“中國器皿”(Chinaware )。同時,蘇州亦成為國內商業、金融業和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紡織、染色業)的中心。附近的松江地區則是晚明時期棉紡織業的中心,當地人利用外地原料進行加工後,再將成品返銷各地。廣州的鐵鍋亦暢銷內地、海外以及中亞地區。
國內商業的發展促進了16 世紀眾多行會的產生。各業行會在北京等都市中均設有會館,主要用於招待同鄉的官員或商人,這樣人們在外地(尤其在京師)也能很方便地進行交流或者得到幫助。
同時,晚明時政府與朝貢國之外的國家和地區也穩定地發展了貿易。東亞和東南亞諸國進貢的次數越來越少,但赴海外經商的中國人卻多了起來。簡言之,此時的中外貿易不再由阿拉伯人來中介操縱,而是由中國商人直接將貨物銷往海外或從海外夏回商品行銷國內。政府對此並未採取什麼鼓勵措施,相反有時還明令禁止,但這種海外經商仍是有增無減。
一條鞭法
傳統的土地賦稅制度和勞役制度在16 世紀逐步得到改革,一般折成銀錢計算,並將
《中國傳統文化》 第2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