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4部分 (第1/4頁)

蠍子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壬午兵變之前,清朝統治階級目睹日本在江華條約簽訂之後對朝鮮的侵略不斷加強,深感自己對朝鮮的封建宗主權受到了威脅。壬午兵變後,中國國內泛起了主戰論調,促使清政府對朝解採取積極措施。在強調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方面,曾出現了數種方案。有的主張廢除國王,把朝鮮半島變為清朝的一個縣,有的主張向朝鮮派出常駐的高階官吏,掌握朝鮮政治、軍事的實權。最後清朝決定仍保留朝鮮王朝,並加強對朝鮮政和外交的干涉。於是,袁世凱等人指揮的軍隊在朝鮮長期駐紮下來,並訓練朝鮮的軍隊。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濟物浦條約》簽訂後不久,1882年10月,清政府與朝鮮訂立《水陸貿易章程》。李鴻章代表中國封建階權利商人利益,向朝鮮取得領事裁判權,開放邊境四個地方通商,在朝鮮遊歷及採辦土貨等權利。這個章程促進了中國和朝鮮的貿易關係,沉重的打擊了日本在朝鮮貿易中的壟斷地位。但是,這個章程的政治意義更大於經濟意義:根據章程第一條的規定,清政府派陳樹棠為商務委具駐紮朝鮮,照料本國商民兼負與領事類似的職務。這個職務使他能夠暗中左右朝鮮內政外交。其後,李鴻章又應朝鮮國王之請,派前駐天津的德領事穆麟德及馬建常往朝鮮,襄理商務,兼辦外交,從此,中國對朝鮮的統治勢力日增。

尤其值得注意的,在《中朝水陸貿易章程》序文中,一開始就說:“朝鮮久列藩封”。又說:“此次所定‘水陸貿易章程’,系中國優待屬邦之意,不在各與國均沾之列。”這是中朝宗藩關係第一次在條約上予以明白的確定,其意義是對抗美日勾結否認中國與朝鮮宗藩關係的陰謀。

而日本也不甘示弱,繼《濟物浦條約》之後,又與朝鮮訂立“通商章程”。日本運用外交的、經濟的、軍事的手段,加強控制朝鮮。最毒辣的是採取政治攻勢,以支援朝自安獨立、自強之類的甜言蜜語,培養親日派,促使脫離中國投靠日本的活動。

英國和俄國這時在中東地區競爭激烈,無暇顧及朝鮮。雙方都惟恐朝鮮落入敵手,威脅自己在遠東和中國的利益。因而,兩國都寧願暫時維持朝鮮從屬於中國的現狀。特別是英國,他為了打擊俄國在遠東的發展,尤其是為了防止俄國攝取朝鮮,英國極願意中國保持朝鮮的“宗主權”。

壬午兵變前後,清朝政府的行動創造了許多為中朝傳統關係前所末見的新事例。兵變時,中國派兵代朝鮮戡亂,兵變後仍駐軍朝鮮,都是前所未有的。顯然的,在壬午兵變後,清政府表現對朝鮮採取積極行動的趨向。在這個時期,李鴻章曾對英使巴夏禮說,中國與朝鮮的特殊關係,決非安南,琉球可比,日本如來攻朝鮮,中國必出兵相助。這個保衛宗藩關係決心的宣示,表明中日在朝鮮的競爭趨於尖銳化。

明成皇后12(2)

中日兩國在《濟物浦條約》後日趨激烈的競爭,在朝鮮政府中立刻起了影響。朝鮮統治階級分裂為兩大派,倚賴中日兩國的勢力從事政權的角逐。朝鮮統治集團中親日派勢力這時結成所謂“開化派”,以金玉均、樸泳孝為領導,受日本侵略者的鼓勵,欲脫離中國“自主”。糾集洪英植,徐光範,徐載弼等人,在“獨立”“開化”的口號下,從事排清運動,企圖建立親日政權。開化派中的領導人物金玉均,是個年過三十血氣正盛的青年,懷抱著斷然改革政治的理想。在“開化派”人的活動下,朝鮮派留學生到日本留學。日本顧問多人,在

贊助“改革”,教練軍事的名義下,相繼來到朝鮮。建立了親日派的武裝——新軍前後兩營。日本政府首腦人物,積極支援朝鮮“改革”,日本的銀行甚至支付一大筆款項,用於在漢城辦報紙,訓練朝鮮軍隊和實現一般“改革”的需要。但是,“開化黨”的活動和日本的擴張遭到很大困難。清政府這時已經加強了在朝鮮的勢力,閔妃集團成為“親清派”守舊黨,以閔泳翊、閔臺鎬、金允植等為領導,依賴清廷的勢力,掌握政權,與中國駐軍營務處吳長慶、袁世凱等相結托。

這兩派勢力的鬥爭,初期是親清派佔優勢。當時中國在朝鮮的駐軍有慶軍六營的三千人,比日本使館的駐兵實力雄厚得多,把整個京城都控制了。袁世凱是一向持積極政策的,排斥開化派不遺餘力,他替朝鮮訓練的親軍左右兩營,成為親清派的武裝。

但是到了1884年,中法越南戰爭爆發,國際形勢有利於日本向朝解擴張,日本政府一面和法國美國勾結,一面召見駐朝鮮公使竹添進一郎,授烈乘機侵奪朝鮮的密旨。竹添於這一年十月底到達漢城,積極與親日派策劃政變。

《明成祖朱棣56集》 第2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