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 (第1/2頁)

我愛肥豬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朱由檢在與洪承疇的奏對時曾經明確的指出:寧錦大軍守的並非是遼東,而是遼西走廊;而毛文龍在遼東半島建立的幾個據點,只是騷擾牽制清軍的敵後戰場,而不是大明抵擋建虜的入寇的防線,其作用微乎其微。

天啟元年遼瀋之戰,建虜接連攻克瀋陽、遼陽,大明在遼西以北的要塞只剩下廣寧一處。

天啟二年的廣寧之戰,遼東巡撫王化貞花費鉅額糧餉組建的六萬新軍,在與建虜的交戰中稍觸既潰,而接任的熊廷弼更是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方式,直接帶著數十萬遼東軍民撤入山海關內,將整個遼西走廊上修建的堡壘要塞全部放棄,單從這一點上看,熊廷弼死不足惜。

值得慶幸的是,當時的建州八旗尚處於草創階段,整個建州的實力並不很強大,努爾哈赤還要率領部下征討與建州相鄰的各個部落,擄掠人口物資,以此擴大勢力,既無力也無心佔據整個遼西走廊,更沒有想打進山海關與大明爭雄的野心。所以在接連取得對明軍的勝利後,野豬皮只是下令將遼西走廊上明軍修建的堡壘全部拆除,把那些磚石木材分批次搬回了瀋陽等地,留下來的那些沒來得及撤走的百姓也成了建虜的包衣奴隸,遼西走廊暫時成了真空地帶。

廣寧之戰後毛文龍部對建虜採取了一些小規模的騷擾舉動,也在遼東半島南端建立了幾個據點,但這種隔靴搔癢的舉動並不足以威脅到建州攻略大明的軍事行動,遼西方向的防禦仍然是重中之重。

至於薊鎮方向,因為建州還沒有實力大舉侵略科爾沁、插漢等蒙古部落,這些蒙古人可以暫時作為應對建州入侵的屏障,還不用擔心八旗從崇山峻嶺中殺到京師。

當時朝中孫承宗和王在晉作為熟悉遼東邊事的文臣,曾經提出過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孫承宗主張加強縱深防禦,重建遼西走廊;多建防禦型的堡壘營寨,然後在營堡中駐紮合適的兵員,有敵時守禦,無敵時屯田,營堡之間互相支援,將防線推向更遠的地方。

此舉與北宋范仲淹經略西北時對西夏採取的策略大體一致,目的就是用錢堆死體量極小的建州,一步步的把堡壘建到建虜境內去。但唯一不同的是,大宋當年太有錢了,而大明財政已經逐漸枯竭。

這一方案雖然得到了大多數朝臣的擁護,但細算下來,耗費的錢糧太過驚人,對於本已日漸枯竭的太倉來說實在難以承受。

而王在晉主張收縮防禦,在山海關外建一重城鞏固山海關;假如建虜來襲,雙方開戰,山海關不開關,關外守軍就只能死戰到底。

這個方案的最大好處是能節省大筆開支,朝廷的負擔會大大減輕,但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只要建州強大起來,將戰線推到山海關附近,那京師就別想安穩了,守關的將卒怕是要枕戈待旦了。

另外就是,這個方案有畫蛇添足之意。

山海關本來就是險關,守護的兵員也十分充足,還要畫蛇添足在關門外再修個大城有什麼用處?

經過天啟與朝臣的商議,最後孫承宗的方案最終勝出,而王在晉則被打發到了南京養老。

孫承宗的方案之所以能獲得大多數重臣及皇帝的認可,原因不外乎幾方面:第一,收復失地佔著大義的名分,現在既然沒了開疆拓土的文臣武將,那把丟掉的土地收回來該沒問題吧?

第二,與建州的戰場推得離京師越遠,皇帝和朝臣們就覺得越安全,眼不見為淨就是這個道理;而王在晉的方案給不了皇帝足夠的安全感。

第三,建州的野豬皮並未趁勝進佔遼西走廊,這讓朝野上下產生了輕敵的心態,認為建州並不具備和大明掰手腕的實力,只要加強防禦,建虜一輩子也打不到北京。

至於需要鉅額錢糧的問題,那就加徵遼餉好了。於是每年六百萬兩以上的遼餉誕生了,結果就是最後大明財政破產而滅國。

綜合考量之後,孫承宗的方案更符合朝野各方利益,也更為積極一些,所以勝出也就是必然的;其後果就是在之後的天啟七年的丁卯之役中,科爾沁、插漢部、喀爾喀部、遼東半島的毛文龍部以及朝鮮被皇太極各個擊破,建虜取得了完全的戰略主動,可以放心的對遼西走廊上的據點實施長時間的圍點打援而不用擔心後路,這些據點也成為了明軍流血不止的傷口。

同時由於薊鎮外圍的蒙古屏障被建虜掃清,清兵可以順利的透過蒙古部落的領地入關劫掠,山海關外的縱深防禦已失去了原先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但考慮到另外兩條通道的複雜性,便捷的遼西走廊還是相當重要的。

只要自錦州以南的這些據

《崇禎八年有聲小說線上收聽》 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