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後對塹壕裡的敵人要打得他抬不起頭來。登陸上岸後向縱深發展時,也是個難點。因為遠在大陸的海岸炮和空軍怕誤傷自己部隊,不便以覆蓋火力壓制敵人,而要靠艦艇的隨伴火炮對點狀目標進行隨機射擊,所以增加艦船的火力就尤為重要。海軍和兵工廠的工人們把喀秋莎火箭炮搬上船,又把登陸艇和漁船改裝為火力船,陶勇和彭德清坐鎮上海,用21天時間,改裝了77艘船隻。
海軍給敵人最大的震懾要數擊沉“太平號”了。“太平號”護衛艦(當年稱它是驅逐艦)排水量1500噸,是浙東海域敵我雙方最大的一艘軍艦。它自恃個頭大,經常耀武揚威地進出這個海域。
都過去這麼多年了,父親說到它時,還用柺杖使勁地往地上一杵:“打的就是它!這是一艘支援大陳的常備艦,炮艇是對付不了它的,必須用魚雷攻擊。”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向蘇聯購買了36艘P-4型魚雷快艇。這是一種鋁質艇體的快艇,排水量約20噸,兩臺柴油發動機,最高航速46節,戰鬥定員12人。配備450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兩具,雙聯裝14.5毫米機槍兩挺。它像狼群,在島礁眾多的台州列島海域,隱蔽待機,縱橫穿梭,一旦撲到獵物,立即將他撕碎。但不幸的是,它是個瞎子,艇上沒有雷達,完全靠岸上雷達指引尋捕目標。在海戰中,尤其在夜暗和霧天,多次發生狼群找不到獵物,或半路丟失獵物的情況。
當時的雷達是用鉅額外匯進口的美國SO-8型對海警戒偵察雷達。那時雷達工業在我國還是一張白紙,不但不能製造,就連修理廠所也是鳳毛麟角。父親組建海軍時,在上海華東海校設立了最早的雷達專科班。1952年5月,第一批8名學員畢業,在青島籌建了我國第一座海軍雷達站。
老天不負苦心人。1953年,海軍的第一批雷達兵隨雷達站由朝鮮回國,在浙東前線的高島開設。這個雷達站幾乎是開在敵人眼皮子底下,用高倍望遠鏡都可以看到一江山敵人的活動,其危險和困難可想而知。據當年雷達站的老人回憶:“那時敵人非常猖狂,即使萬里晴空,敵人軍艦也停在我島前方兩三海里的地方,打炮一百多發……我們把雷達天線進行特別偽裝,除蓋上塗有多種顏色油漆的帆布,還插上許多樹枝。因為海軍制服都是白色,很顯眼,平時在山上活動,我們都是光著膀子,裝成漁民一樣。由於敵人封鎖,海島淡水特別稀少,都實行定量配給,每天早上洗臉刷牙用過的水都用大汽油桶儲存,一般洗衣洗澡都去海邊,洗完後再用經過大油桶沉澱過濾後的淡水沖洗,不然,身上衣服上會留下很多晶體粉末,使人感到很不舒服。”
戰爭的程序是撲朔迷離的。其實,一開始誰也沒有想到要鎖定“太平號”。1954年5月,也就是擊沉“太平號”的半年前,為了整個戰役的需要,必須掃清敵佔外圍島嶼。5月15日夜,我軍發起了奪佔東磯列島的作戰行動,依次攻克了東磯山、蔣兒岙、高島、頭門山。原艦隊司令員邵震寫過篇回憶,記載了這期間戰況的變化:當時判斷,敵人失去與島上的聯絡後,必然會派艦船靠近核查情況,這就給我提供了絕好的戰機。果然,第二天拂曉,敵出動了4艘艦船,連旗艦“太和號”也跟過來了。雙方發生了戰鬥,因天氣變壞,能見度降低,遂脫離了接觸。東磯山的戰鬥,引起了海軍各級的興趣,迅速把青島的魚雷快艇調過來,隱蔽在東磯列島待機。但敵人不來了,這一呆就是半年。(注:邵震《浙東海上作戰片斷回憶》)
這段話告訴了我們,掃清外圍引來了敵艦,敵艦的光顧,引起了我海軍的食慾。但等我佈下了圈套,野獸卻不來了。什麼叫狩獵?就是捕獲獵物要等待,要能耐得住性子。費了這麼大的功夫,要抓,當然要抓大的。據文獻記載:“張愛萍於25日登上高島核實了這一情報,定下攻擊‘太平號’艦的決心。”(注:《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261頁)
從制定計劃算起有半年了,這一天終於來了。在這之前,魚雷艇在海上隱蔽待機了13個晝夜,14日零時5分,高島觀通站雷達發現“太平號”出現在一江山島東北海面,魚雷編隊立即出動,對準敵艦的側腰部,展開成一個扇形,這是最佳的攻擊隊形……“太平號”的噩運來臨了。
戰史記載:“1954年11月14日第31快艇大隊155、156、157、158、159、160六艘魚雷快艇和414、415、505、506四艘護衛艇,在浙東大陳至魚山之間海面,擊沉蔣匪‘太平號’護衛艦。”(注:《海軍組織建設大事記》85頁)
《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線上閱讀》 第3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