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0部分 (第1/2頁)

雨霖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谷歌兩個創始人也有一個來自前蘇聯。人才流入與人才回國都是同樣的道理,並不僅僅是金錢決定一切。法國醫學研究基金會主席皮埃爾?朱利就曾經指出:“如果不為人才回國預先做好準備,那麼,大叫人才外流又有什麼用處?我們鼓勵人才到國外深造,為他們在國外深造提供補貼,然後就把他們忘了。有人說他們移居國外是由於受到了國外高工資和優越工作條件的吸引,但就是沒有人提到這些人才回國工作的難處。”

人才需要“軟環境”

“在國內,常青藤盟校博士出身的是科長級,而司法考試出身的則是部長級別。我還是想回到美國。”

一個韓國留學博士向媒體表示,本土頂尖的人才可以當部長,世界頂尖的人才卻只能當科長,所以他不願意回國。韓國職業能力開發院與美國科學財團、學術振興財團聯合展開調查。結果發現:在歸國博士當中,選擇“從事比自己學位水平低的工作”的博士佔;而在留在美國的博士中只有的人選擇此項。由於回國發展還不如在國外更受重用,因此,韓國留學博士迴歸率正從經濟奇蹟時期開始逐年下降。許多接受調查的博士們指出:“刺激愛國心已經沒有效果,政府必須出臺相應對策。”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談到新加坡如何吸引外來人才時,首先提到第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必須是開放寬容的社會。讓這些人才覺得在這個地方自在舒服,願意居住,把家人帶來。所以必須是一個開放、平安、有法治的、有系統的國家。”

新加坡吸引的人才以華裔為主,這些華裔主要來自新加坡周圍的馬來西亞、印尼。東南亞有些國家的種族問題非常嚴重,人才不是沒有得到合理評估與使用,而是根本連起碼的尊重都沒有,新加坡也由此受益。2006年9月15日,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某一論壇上就突然嗆聲說:“我們的兩個鄰國(印尼、馬來西亞)都與當地華人發生問題,華人本身很成功,工作勤奮,所以他們是被有系統地邊緣化了。”

李光耀的話甚至引起一場外交風波,印尼和馬來西亞要求新加坡做出道歉。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甚至批評李光耀“傲慢及不尊重鄰國”,其現任總理巴達維則譴責說盡管並非全體華裔都生活得很好,但是,華裔並沒有被邊緣化。然而,在馬來西亞本國進行的調查當這中,卻有大約42%的網友支援李光耀的說法,認為馬來西亞的華裔沒有被邊緣化的人只有18%。

一個印尼的華裔母親這樣寫信告訴自己在海外留學的兒子:“記得生下你的時候,僅僅因為不是原住民,所以必須為你多辦一個國籍證來證明你是這個國家的人。從你讀書開始,國籍證又成為了‘被敲詐證’,辦任何手續都要亮出這個證件,多交納費用以及被勒索,有一次你父親憤怒地問‘華人難道不是人嗎?’他們就是這麼回答‘華人是人嗎!’我想告訴你,現在有了這個機會,就永遠別回到這個地方。”

即使在東南亞種族問題得到改善的近幾年,問題依然存在。在馬來西亞,非巫裔學生在考大學時會受到不公平對待,考上大學又很難獲得獎學金,畢業後即使能力突出也很難成為國立大學校長這樣的一把手。因此,馬來西亞過去五年一直實施人才回流計劃,平均每年卻只能吸引大約50名傑出人才回國。大多數人才流向了新加坡以及北美、歐洲、澳大利亞,然後一去不返。

在民進黨當政期間,中國臺灣的族群矛盾也被無良政客挑起,外省人無論做什麼都是“出賣臺灣”。因此,過去10年,從中國臺灣移民至加拿大與澳洲的人口高達9萬人,透過移民和留學流失到美國的人才則更多,企業家則喜歡前往大陸發展,這也導致臺灣人才青黃不接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民進黨政府因此對臺商投資大陸設定了最高40%的上限,並限制某些產業的外遷,以為透過“閉關鎖國”可以阻攔人才外流。結果,許多臺商乾脆換成為美國、加拿大的國籍,即可以曲線地來到大陸投資,同時也不使留在臺灣的親人受到牽連。來自臺灣的中芯國際總裁張汝京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臺灣《聯合報》曾評價臺灣人才競爭現狀說:“在過去,多數國家都不歡喜外來移民,設限阻止。現在不一樣了,世界是平的,有人才而後有競爭力,各國競自延攬人才,一場‘全球人才爭奪戰’激烈展開。各國紛紛修改移民政策,並廣納外國留學生,以種種優惠條件,歡迎人才來歸……臺灣領導人經常提醒民眾,大陸對岸有多少多少顆導彈正瞄準臺灣,要大家提高警覺。但臺灣面臨的最大威脅未必是對岸的導彈,而是人才流失對臺灣競爭力造成的致命傷

《人才戰略藍圖》 第10部分(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