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8部分 (第1/4頁)

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年度虧損1900 多萬港元,共收回壞帳4億港元。 港府接管恆隆,並不想做婆婆,只是先做奶孃,再做紅娘。現在恆隆已 扭虧為盈,具備出嫁的條件,港府便為她尋找婆家,讓恆隆回歸商業銀行體 系。 1989年9月,港府與大馬郭令燦家族控有的國浩集團達成協議,國浩以 6億港元從港府手中收購恆隆銀行。國浩集團控有道亨銀行,恆隆的條件是,

… 頁面 88…

政府出售後,與道亨合併經營。國浩完成收購後,將恆隆併入道亨。港府在 恆隆一事上,可謂功德圓滿,受到銀行業的讚譽。而在1965年的銀行危機中, 港府行動遲緩,受到許多銀行界及傳播界人士的批評。 海託震盪 在80年代發生問題的“問題銀行”,恆隆是第一間,海外信託是最大的 一間。 海外信託銀行成立於1956年,由來自大馬的富商張明添牽頭,邀請香港 銀行家曹耀等港商臺組而成。該行於1972年上市。 1976年,在灣仔興建30層高的總行大廈。到70年代未,員工過千,資 產近30億港元。到被港府接管前,該行控有工商銀行、大捷財務公司,共擁 有43間本地分行、8間海外分行。 1982年3月,張明添逝世,家族外的黃長贊接任董事長,其子張承忠繼 任常務董事長。不久,黃長贊被張氏家族排擠出 董事局,由張明添之妻吳嬋蕊代董事長。在張明添逝世前,海託銀行高 層就頻頻作調整。這不外乎是兩大原因,一是經營出了問題,二是確保張氏 家族穩坐海託江山。 海託的問題於1985年6月6日暴露。是日,港府財政司突然發表宣告宣 布海託銀行“無法償還債務”,停業兩天。銀行監理專員亦發表宣告,事件 不會波及其他銀行,港府已採取相應措施。 當晚,警方在機場扣留數名攜帶百萬鉅款、欲逃離香港的海託高層人士, 包括張明添之妻、代董事長吳嬋蕊,以及其子張承忠(常務董事長)等人。 翌日,恒生指數暴跌87點,跌幅之大,可見海託事件影響之甚,業界稱 其為“海託震盪”。 據傳媒報道,導致事件的直接原因是1981—1982年間,海託一筆數億元 貸款的壞帳。這些年來,海託高層人員頻頻調動,流失挪用的資金近40億港 元。可見海託的管理已相當混亂,同時也暴露銀行監理機構的疏漏。 亡羊補牢,防患於未然,港府針對新冒出的問題,再次修訂銀行條例, 加強監理工作。 港府於6月6日晚透過接管海託銀行,約須注入20億港元的資金,以保 障存戶利益,防止了危機擴大到銀行業。 海託所控的工商銀行於1987年售予大新銀行。 海託的新董事局,由金融司委派的金融專家負責重組。據查,被接管的 1985年,海託已虧損28。66億港元,1986年度虧損2。29億港元,累計虧損 30。95億港元。 1988年,海託開始扭虧為盈,因為有出售恆隆的先例,先後有八九家銀 行向港府表示收購意向。鑑於國浩收購恆隆後表現不俗,港府決定將海託售 予國浩集團,售價是44。5億港元。 國浩購得海託,加上原來的道亨、恆隆,實力大增,一躍成為資產總值 排第五位的大銀行。 到1992年,海託盈利3。52億港元,積累虧損已減至18億港元。依此良 好勢頭,數年後便有出頭之日。 港府先後兩次動用外匯基金鉅款收購問題銀行,代價不菲,但有效地遏

… 頁面 89…

制住即將發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未釀成大災。從這點看,付出的代價完全 值得。若事態擴大,全港造成的損失,要以千億元計算! 嘉華模式 海託震盪雖未造成全港範圍的大災難,但不祥之兆頻頻出現。市面傳言, 嘉華銀行虧空存戶存款,貸款出現呆帳。結果,一些不明真相的存戶,急惶 惶跑到嘉華提取存款。 嘉華即向滙豐銀行與中銀集團求援。1985年6月17日(即海託事件發 生後的11天),滙豐與中銀髮表聯合宣告,支援嘉華銀行,擠提平息,未釀 成風潮。 嘉華系香港老牌華資銀行,成立於1925年初。1980年上市,1984年底 實收股本金3。64億港港元,股東權益5。31億港元,資產

《香港商戰風雲錄激盪的百年史》 第1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