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頁)
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爭,致使條件愈來愈優惠。原規定“要在某種企 業投資”。投資什麼企業好,雖然有大批加國人士在港提供諮詢服務。港商 仍猶豫不決。於是,加國各省競相變通,只需欲移民音把錢交於加國某省的 投資銀行,由投資銀行代投資,更有甚青,投資銀行還付定期利息,把投資 變成存款,確保投資者萬無一失。 加國財經記者杜蒙待、範勞爾說:“九七愈接近,香港的資金和人才愈 是流向加拿大。加拿大聯邦政府和省政府清楚表明:只接納最夠資格和最富 有的人移民,這種情況引起了各省之間展開一場可笑可惱的爭奪戰,就好像 餓大搶奪肉骨頭一樣。” 加國同意批准的香港移民,是美國和澳洲的3倍,加國顯然是這次移民 潮的大贏家。 杜蒙特、範勞爾反觀香港的情況時指出:“移民加拿大的人數很是驚人, 這種人才流失最令香港的大機構頭痛。它們要反過來到加拿大招募舊屬回 巢。有些即將落成的酒店,招聘下到有經驗的員工而要延後營業。香港滙豐 銀行的600多個行政級人員,前年(1988年)流失了1/10,估計流失率會逐 年增加。在經濟大幅增長而大業率低至 1。6%的情況下,人才流夫問題極為 令人優慮,據 1988年電腦行政人員的調查顯示,該行業的專業人士有2/3 在未來5年內會移民外地。” 香港較大規模的移民潮是1989年後。北京風波發生後,香港的中資銀行 一度發生擠提,行政立法兩局釋出安民告示,呼籲市民冷靜下來,維護現行 制度的獨特性和穩定性。金融司林定國發表宣告,勸告市民不要拋售手中的 股票,以免蒙受即時損失。股市週一開市,恒生指數狂瀉580多點,跌幅21 %。 不少國家的駐港領事館及相關機構人滿為患,人們焦慮地打聽或辦理移 民手續。有傳媒預言:香港馬上就會空港,剩下來的只是窮人和蕭條的市景。 事實證明這是聳人聽聞之辭。北京風波後,股市確實一度出現低潮,但 不久就走出低谷,1991年,恒指升到4297點,超過1987年大股災前的最高 水平,到1992年5月25日,恒指破紀錄衝破6000點大關。到1993年12 月9日,恒指更是突破1萬大關,報10228點。 股市是經濟盛衰的晴雨表,香港經濟仍在迅猛發展,使得移民潮未出現 某些預言家斷言的“洶湧之勢”。香港的移民數增幅1/3,每年約6萬多人。 據香港政府公佈的資料,1982年至1992年間,香港移居海外的人數力 40。36萬。估計到1997年,移民數約70左右。移民數約佔香港總人口的12 %。由於各國對移民條件的“苛求”,移民皆是有資產或有專長者(其中包 括他們的家屬)。 這種情況,引起中國、英國,以及香港政府的密切關注。 投資走貿
… 頁面 128…
海外投資是一種商業行為,而走資卻含有政治因素,特指富有階層為減 政治風險將資產移至海外。走資是個極敏感而又極含糊的概念,走資的形式 與投資無任何差異,只有當事人自己更清楚是出於何種目的。 香港的移民有個確切的數字。究竟有多少資金流向海外呢? 人們透過超級富豪公開的商業活動,來追蹤部分港資的海外流向。這些 超級富豪一舉一動,都會影響中小投資家及專業人士,李嘉誠長期位居香港 首宮,李嘉誠舉手投足,都會成為香港及有關國家傳媒的新聞。 加國記者John Demont與Thomas Fennell撰文指出:“李氏每星期在辦 公室接待加拿大商人、貿易官和省總理,這些客人都希望李氏繼續投資加拿 大。 “一位加拿大商務官對李嘉誠簡直是著了迷。他有一幅李氏的肖像,掛 在辦事處內,此人提到李嘉誠便讚不絕口: ‘他是我的英雄人物!’ “這位商務宮很想李嘉誠投資魁北克省,哪怕是買下皇家山一座房子、 一間紙廠還是一間餐廳連鎖店,也一概歡迎。只要李氏肯投資,魁北克省便 也可以列入他 (李嘉誠)的商業帝國的版圖,而且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的 仿效。這樣在理論上就可以為魁北克帶來滾滾財源了。” “算計”李嘉誠的加國各省官員數不勝數,李氏不是慈善家,而是投資 家。李氏在加國的投資重點放在太平洋彼岸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與相鄰的阿 爾伯達省,而未去毗鄰大西洋的魁北克省。 1987年,李嘉誠
《香港商戰風雲錄激盪的百年史》 第2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