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1/4頁)
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凇⑼餉場⒑皆恕⒙糜蔚確矯妗! �1978年底開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駐港中資公司,四大元老進入“第 二春”,規模擴大,經營方式納入香港自由經濟的軌道,業務多元化,成為 同業中的大型集團公司,在香港經濟的地位舉足輕重。 80年代中起,英資大淡出,中資大進軍。中央各部委、省市政府以及地 方國營企業,紛紛來港搶灘,或成立公司,或設立駐港商務機構。高峰期, 形形色色的中資機構達數千家之多,大有汪洋大潮之勢。 “中資機構”良莠不齊的問題日益突出。有的公司把內地的一套搬來香 港,根本不按香港商界的遊戲規則辦事;有自稱高幹子弟的人,辦起自稱“極 有來頭”而無資本的公司;亦有港商因曾與某中資企業合作,也扛起“中資” 的大旗。誰都知道,中資有無形的政治優勢——至少有人認為九七後如此。 於是中資氾濫,引起香港商界的不安。 據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現代香港經濟》(鄭德良編著)介紹,這些 中資機構“業務和管理難免出現一些新問題。經過1988年以後連續3年的整 頓,中資在港成立了‘香港中國企業協會’,目前已有會員1000多家,進一 步協調在港發展,更好發揮作用。” 中資公司在港發展,不能老依賴內地的資金。那麼較有效的途徑是將公 司上市,透過股市集資。另一方面,公司上市,有助於鞭策自身遵循當地的 遊戲規則,參與自由競爭,學習香港企業管理的先進經驗。 公司上市,一般須有在港經營5年以上的業績紀錄,另有最低資產額等 多項條件。由於內地企業的會計制度與香港不同,即使符合硬性指標,也未 必能獲准上市。 於是,收購空殼獲得上市地位,成為眾中資公司上市的捷徑。 借殼上市 在首鋼進軍香港前,中資已有幾次收購上市公司的經驗。 1984年,中銀與華潤合組的新瓊集團,收購康力電子成為首家在港上市 的公司;1986年,中信收購嘉華銀行;同年,招商與兆亞合組的新思想,收 購友聯集團。 不過,這三家原都是“問題公司”,收購不是完全按股市法則進行的, 不算嚴格意義的收購。1990年,中信收購泰富,取得在港上市地位,中泰一 飛沖天,成為香港商界的新星,亦為中資借殼上市提供了典範。 1992年10月23日,首鋼(首都鋼鐵企業總公司)、長實(長江實業)、 怡東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與長實各佔一半股權的財務公司)和東榮鋼鐵在 北京簽訂了關於收購東榮的交易協議書。 訊息傳出,香港股市議論紛紛。東榮非大酒店那種龐然大物,收購涉及 的金額也不大。人們關注的是買家賣家的身份。買家是內地特大型企業與香 港首富李嘉誠;賣家是聯合集團主席、香港股市魔術師李明治。
… 頁面 148…
本書第六十五章曾重點介紹過李明治。李明治80年代中在澳州發展,被 證監機構調查,遂結束澳州生意,1986年底移師來港發展。 東榮的前身是達利公司,成立於1968年,是一家經營鋼鐵及有色金屬買 賣的小公司。1980年改為東萊鋼鐵。1989年9月,聯合主席李明治收購東榮, 東榮成為聯合系家族成員。 李明治是個股權結構組合高手,公司在他手中猶如積木,能夠拆卸組臺 風貌迥異的公司大廈。李明治購得東榮鋼鐵,資產調進調出,就成了聯合東 榮。其後,聯合東榮收購製造業的合昌。 1991年4月,又亮出東榮建材的 招牌,供應建築業鋼材。接著又將東榮鋼鐵分拆上市,成為聯合系的上市公 司家族成員。稍後,聯合東榮改名聯合國際工業。 東榮小股東,被李明治魔術玩得暈頭轉向。這僅僅是一隻股票,聯合系 上市公司的10只股票,同時被李明治弄得眼花繚亂,令人歎為觀止。 李氏魔術,引起股票經紀的懷疑,說買家賣家都好像一個人。1992年初, 股市金牌莊家詹培忠“倒灶”,戳穿李氏把戲。證監會著手調查,聯合系一 系列合併重組、配股售股計劃處處受阻,擱淺觸礁。 李明治知道以後在港的日子不會好過——澳洲證監幫正對他追殺。李明 治想出金蟬脫殼計,遂成出風聲,東榮鋼鐵將售予第三者。 證監會知道李明治想溜,於1992年8用12日下令聯合系的10間上市公 司停牌,東榮自在其列。這一舉動,加速了李明治將東榮售
《香港商戰風雲錄激盪的百年史》 第3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