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崇禎銀元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末整個社會的崩潰,固然有著內有流賊、外有敵國的因素,但究其實質,還是源於社會經濟上的崩潰。然而這種崩潰卻又並非後世一些專家認為的那樣,是因為明末社會普遍的貧困。
事實上,自從十六世紀歐洲的殖民主義時代開啟以來,早期幾個大的殖民帝國,比如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等國,他們在南美洲、東南亞透過殖民掠奪得來的白銀,多數都是流往大明的。
尤其是殖民主義早期的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佔領了中美洲、南美洲幾塊白銀產量最多的殖民地,比如墨西哥,而他們驅使美洲土著開採出來的大量白銀,基本上最後都運到了中國,換取了大量的瓷器、絲綢和茶葉。
根據後世西方人的統計,僅僅是十七世紀的頭三十多年內,平均每年從全世界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就達到了二十五萬至三十萬公斤。
即使是按照現在的度量衡,一公斤按二十兩來計算,那麼當時每年光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就達到了五百萬到六百萬兩。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三十多年。即便是按較短的一個時間,即三十年時間來計算,那麼到了崇禎皇帝即位的時候,光是從海外流進中國的白銀,國內至少就已經有了一億五千萬兩白銀的存量。
可以說,這些從十六世紀末期從西方流進中國的白銀,一直在中國留存到十九世紀的晚期,由於滿清王朝對西方列強的一敗再敗,這些白銀作為滿清政府給西方列強的賠款,才又流出中國,流回了西方。所以,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當時中國的貧窮,才是真正的貧窮。
而在十七世紀前葉,至少是崇禎皇帝在位時期的那種貧窮,並不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的赤貧,而只是大明朝廷和中央財政的赤貧。當時是有大量的白銀,留存在民間的,這一點毫無疑問。
歷史上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政權農民軍攻進了北京城,當時崇禎皇帝的內承運庫一兩銀子也沒有。
為了維持大順政權的運轉,自詡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大順政權,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撕下偽善的面具,公然搶掠京城民間的財富,一個月左右,搜刮出來的白銀就超過了七千萬兩之巨。這還僅僅是一座北京城,在當時明末的中國,這還不是財富最為集中的地方。
由此可以想見,明末時期民間富而國庫窮的整個狀況。若是歷史上的崇禎皇帝真的夠狠辣,又怎麼會沒有銀子花呢?想一想最後闖軍圍城,而崇禎皇帝向百官和勳貴募集銀子犒賞守城士卒而不得時的那種絕望,真是替他感到由衷的悲哀。
話說回來,既然明末的實際情況是這個樣子,那麼在當時商業日漸繁榮的情況之下,明朝晚期時候的中國社會應該不缺白銀才對啊!
然而,事情就是這麼奇怪,明末中國社會最大的一個問題,恰恰就是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交替並行。通貨緊縮,主要是因為市面上普遍缺乏銀子這種人人信服的硬通貨,而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朝廷缺銀子而不得不大量印製寶鈔和鑄造鐵錢或者含銅量很少的劣質銅錢來充數。結果,整個社會上的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
這一世的崇禎皇帝知道明末社會的這個癥結所在,自然就不能再讓它重蹈覆轍。因為朝廷沒有銀子是絕對不行的,而像歷史上那樣先是為了平遼而加派遼餉,後來為了平賊而徵收練餉,不僅收不到多少錢,而且搞得天怒人怨。
因為加派和徵收的這些銀子,最終實際上還是落到了窮苦老百姓的頭上。原本的崇禎皇帝每次加派的時候,都會說一句話,那就是“再累吾民一年”。
崇禎皇帝本人也像老百姓一樣,先是把皇宮大內收藏的金器銀器,交給大內的銀作局熔化成金錠銀錠,充作軍餉和百官俸祿,到最後連自己身上的龍袍破了都沒有錢換新的,只能是讓皇后縫了又縫,補了又補,成了歷史上唯一的一個龍袍上都打著一塊塊補丁的皇帝。可是結果又如何?百官並不領情,而老百姓也不想再忍,紛紛造了他的反。
既然如此,又何須估計那麼多!他的套路很簡單,首先是透過抄家弄銀子。如今效果不錯,最起碼有了基本的起步資金。
然而,有了成塊成堆的銀子還不行,若是讓他們作為庫存,靜靜地在內承運庫裡躺著,那樣也不行。這就是鑄造銀幣,解決好通貨緊縮和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當然,皇帝的這些想法很多很豐富,而能說出來給大臣們聽的,就只能是鑄造崇禎銀元了。
李國鐠聽完了皇帝的話,其實已經知道了皇帝的意思,既然皇帝想的都這麼細了,那就說明此事已是勢在必行
《日月當空完整版txt下載》 第九十四章 崇禎銀元(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