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九百零七章 米國的建立(二十六) (第1/2頁)

陳健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者在經濟、地理層面,都更具優勢,成為了“新法蘭西”的核心之地,而與新英格蘭太近,

又沒有太多貿易價值的後者,則淪為了英法相爭的犧牲品。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身處聖勞倫斯河谷,與芬迪灣之間的“阿卡迪亞半島”,在當年又充當的,是什麼樣的地緣Z治角色呢?

阿卡迪亞半島,或者說後來的,“新不倫瑞克”的地緣Z治價值,是由一條叫作,“聖約翰河”的河流體現出來的。

這條河流的出海口,位於芬迪灣的北側,而北部的源頭處,則無限接近聖勞倫斯河河口。

這個源頭在哪呢?你們在地圖上,找到米國緬因州的最北端,就找到了它的位置,這一區域,同時也是米國本土的最北端。

這片源頭,離魁北克市是如此的接近,近到其與聖勞倫斯河下游的最短距離,只有16公里,與魁北克市之間的直線距離,只有僅僅50公里。

以至於當天英、米兩國在這裡劃定邊界時,並沒有完全遵循分水嶺原則,而是將部分源頭,

劃入了加拿大境內,以避免出現,魁北克無險可守的境地。

退後到英法博弈的年代,如果英國人控制了“聖約翰河”,然後沿河西進的話,

將很容易翻越阿巴拉契亞山脈,兵臨魁北克城下,並且大部分路段,還可以藉助水運。

基於這一特性,這條沿河而生的天然通道,被稱之為“聖約翰河走廊”。

如果這條戰略走廊,能夠為法國移民所填滿,那麼,法國在加拿大境內的殖民地,將真正連為一片。

問題在於,法國的殖民政策,限制了它在“新法蘭西”的人口空間,並沒有做到,連通兩大殖民地之間的戰略通道。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法國在阿卡迪亞半島沒有作為,只不過,法國在此所佈設的,更多的是軍事據點。

早在開始殖民阿卡迪亞地區時,法國就在聖約翰河口,構築了軍事堡壘,後來發展成為,新不倫瑞克省第一大城市“聖約翰”。

隨著這一地區的爭奪日益白熱化,法國人在18世紀,又沿著“聖約翰河走廊”,構築了多處堡壘。

在新斯科舍半島的阿卡迪亞人,因為英國的壓力,而被迫向外遷徙時,聖約翰河走廊也成為了,

阿卡迪亞農民的一個重要遷居地,定居了超過3000名阿卡迪亞人。

在得到新斯科舍半島及半個芬迪灣後,英國開始擔心法國,會透過“聖約翰走廊”,重新奪回這一地區。

為此,英國除了希望進一步,得到“阿卡迪亞半島”以外,還希望那些在法律上,已經成為英國臣民的阿卡迪亞人,能夠效忠英國。

這些生活在新斯科舍半島上的阿卡迪亞人,大部分並沒有因主權易主,而遷入那些還在法國控制下的殖民地。

對於這些阿卡迪亞人來說,國王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保住,自己千辛萬苦才建立的家園。

在英國人入侵之時,他們選擇殊死搏鬥是為了家園。

在法國將他們的家園作為籌碼,割讓給英國之後,他們不選擇遷徙同樣是因為此。

然而,尷尬之處在於,英法在北美的博弈,又持續了半個世紀,一直到1763年,

英國才透過1754年,至1763年間的“英法北美戰爭”,徹底得到了,法國統治下的整個加拿大地區。

在這半個世紀時間中,這些在法律上,已經成為大英帝國臣民“前法國人”,

被英國要求加入針對法國的戰爭,阿卡迪亞人卻希望,能夠在這場戰爭中保持中立。

由於一時沒有辦法真正控制,安納波利斯河谷的“阿卡迪亞人”,英國只能選擇在半島東岸,

建立了新的Z治中心“哈利法克斯”,後世為新斯科舍省首府。

只是阿卡迪亞人的這種態度,始終讓英國感到擔心,這些自己統治之下的法國人,最終會成為法國的內應。

因此,在最後決戰來臨之時,英國於1755至1758年動用武力,對阿卡迪亞人進行了強制遷徙工作。

去除部分躲入山林的阿卡迪亞人以外,7000餘名生活在新斯科舍半島的阿卡迪亞人,

以及3000餘名,生活在聖約翰河走廊的阿卡迪亞人,總數約人,

被驅趕至了英國的北美十三殖民地,以及仍在法國控制下的布雷頓角島及愛德華王子島。

戰爭結束之後,法國除了在

《移民全球資產配置前景》 第九百零七章 米國的建立(二十六)(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