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奮進 (第1/2頁)
花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光在星月輪迴中荏苒而逝,幾年後日本人投降了。又幾年,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終於推翻了腐朽無能的國民黨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人民挺起了脊樑,當家做了主人。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在人們歡呼雀躍時,奶奶嫁的那位羅姓保長,隨著國民政府的覆滅,官運也戛然而止。官沒了,拖著那曾經做官的臃腫軀殼,已經不能像習慣了受苦受難的廣大勞動人民群眾一樣拓荒種地、養家餬口了。這時候,家裡有他的大老婆,以及大老婆生的兩個年幼的兒子,二老婆,就是我奶奶及年幼的姑姑,和十三四歲的父親,共七口人。
說父親十三四歲,那是虛歲,農村都是這樣算年齡的,就是人一生下來就一歲了。比如說農曆臘月三十出生的就一歲了,第二天正月初一就兩歲了,所以父親實際年齡也就是十一、二歲。按當時的情形,父親雖然年齡尚小,但是家中長子,那就是家裡的頂樑柱,既然頂樑柱嗎,就接下了養家餬口的重任!想想吧,一個未經世事的孩子,該有多麼艱難!父親,從此再也沒去過私塾。
記得小時候,雨水總是很多,特別是一入夏,就會大雨滂沱,雨水從高處流下,自西而東自然行成了一條小河,匯入老龍埂水庫,我們都稱之為大堰。遠遠望去,就像一條飄在村前的玉帶,甚是好看。人們拿著各種捕魚的工具,奔忙在河的兩岸。那時候好象魚特別多,品種也很豐富,只要一下雨,不管是池塘水溝,莊稼地頭上的溝裡,哪怕一個小水坑,裡邊就會有魚,只要勤快早起又稍有些技巧的人,都能收穫不小。而那時人們捕魚的工具也千奇百怪:有粘網、撒網、拉網、扒魚網、網兜,有竹笊`竹筐`竹藍`簸箕,甚至還有人拿著挑糞的筐,好象只要有魚,隨便拿個工具,更甚者徒手都能抓著魚,徒手捉了魚的人還會用一根麥草或藤草將魚穿成一串。魚雖多且好抓,並非所有人都會抓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只要是活魚,一抓那粘粘的魚背,魚兒一蹦噠就跑了。
看著那些有的連名字都叫不上來活蹦亂跳的魚兒,孩子們尖叫不已,還能看到大人們久違的熱情與歡笑。魚雖然很多,但吃魚的機會卻並不是很多。因為大多數人是捨不得自己吃的,先拿到集市上賣掉換些錢,再買些生活必須品回來,實在賣不完的,才拿回來享一頓全魚盛宴。
因為這條大堰,橫貫在付底莊前,因此我們莊還有個別名,“付堰沿”因有了大堰這道屏障,阻礙了南北通行的人們,於是就有人架了橋,因橋架在付堰沿,所以叫付大橋。當然,橋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現在的大堰壩子。因為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技術,也沒有鋼筋混凝土可以用。那個時候的橋,結構非常簡單,就是尋河面最窄處,將河岸兩頭的土剷平夯實,再用六個大石滾,分做兩排放在河的中間做橋墩。橋面是六根,長約四米,寬和厚分別為三四十公分左右的青石條做成的。為了增加橋面的寬度,石條之間留有約三四十公分的間距,邊上也沒有欄杆。記得小時候,每當從橋上經過時,都不敢向橋下看,生怕一不小心掉下去,被濤濤洪水捲了去。特別是陰雨天,連離橋幾米遠的地方都不敢沾。畢竟兩頭生根處是土,而土夯的再實也怕水泡,所以時間長了,土便變得鬆軟了,水一衝,橋墩就倒了,石條落入水中,便沒了橋,過段時間就會有人按部就班的,再把橋架起來。而沒了橋的這段時日,人們想要過河,只能趟水,或繞行二三里開外的上游,楊橋。說叫楊橋,其實是沒有橋的,或許以前有橋,但從我記事起便沒見有過橋。印象裡只是地處偏僻,滿是墳丘的荒涼之處,也是人們傳說中,孤魂野鬼棲息遊蕩的地方。
過去人們都比較迷信,特別是小孩子,最怕的就是鬼,但究竟鬼長什麼樣子,誰也沒真正見過。
據父親講,那年月動亂的時候,人們為了躲避戰亂,有膽大些的人,專門藏到楊橋附近的亂墳崗,認為那兒才會更安全。還說自己就曾躲在沒人深的荒草叢中,親眼目睹了一群拿著上了刺刀的長槍的日偽軍,或國民黨兵,圍著一個男子,刺刀捅破了男子的肚子,腸子出來了,男子用手將腸子往身體裡推了推,繼續拼命廝殺,嚇得躲在草叢裡的人們連大氣兒都不敢出。
父親說,十四歲那年的冬天特別冷,雪下的很大,道路上結的冰很厚,都凍成了“光頭令”,就是厚厚的冰面如鏡子般平整,抹了油樣的光滑。穿著草鞋,挑著籮筐的父親,趕了幾天的路程,從新縣或光山的某個鎮上,買了一挑子的菜,挑回來到集市上去賣,掙幾角錢來補貼家用。
那個時候像父親這樣的生意人不多,但經常在外邊跑,偶爾也能遇上幾個結伴同行的人。父
《唯愛相依什麼意思》 第3章 奮進(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