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附錄: 第二節 葛羽筆記 “白起傳之伊闕之戰” (第1/4頁)

張艇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注:以下文字均採自葛羽日記中創作戰國系列漫畫《白起傳:伊闕之戰》的筆記原文】

自那次孟嘗君那次‘遠攻近交’聯合齊韓魏攻打秦國後,齊國並無實質性地獲得利益。不久,孟嘗君曾因策劃劫持齊閔王而敗露,罷相後出逃在外。事發第二年即公元前293年,秦國實施打擊報復,魏冉舉薦白起領兵攻打韓魏聯軍,齊國由於元氣大傷而無法進行干預,則主要由韓魏兩國組成聯軍,韓國出八萬人,魏國出十六萬人。

韓將暴鳶和魏將公孫喜屯兵二十四萬在伊闕,伊闕位於洛陽城南龍門石窟對面,東臨香山,西靠龍門山,伊水橫貫兩山之間,仿若天然宮闕一般,因此自古以來稱之為‘伊闕’。韓將暴鳶和魏將公孫喜這兩位戰將也不是善茬,曾在八年前聯合齊國名將匡章打下那場‘垂紗之役’,斬殺楚國將軍唐昧並大敗楚軍,‘魏武卒’也令天下聞風喪膽。

相對於暴鳶和公孫喜,白起可以說當時沒有什麼名氣。白起在這場戰爭中便已經形成‘專軍定銳’的戰略思想,先啃骨頭再吃肉,對戰鬥力強悍的魏武卒先進行打擊。這在當時是違反常理的打法,但是白起手中軍隊只有不到韓魏聯軍的一半,他做出了很精細地分析。韓國軍隊人數較少,但是由於上次戰敗損失慘重,還丟失了很多城池,士氣悲憤,做好了必死的決心。

《老子》有云:“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如果硬拼則得不償失。魏武卒雖然戰鬥力強悍,但遠道而來,又是幫助而已,位於韓軍後方,士氣並不高漲。暴鳶和公孫喜選擇出城主動攻擊,被白起從後方包抄,先擊破魏國軍隊,然後攻擊韓國軍隊,被包圍在伊闕的韓魏聯軍被秦軍全部殲滅,二十四萬人被斬殺,六百多里土地被秦軍霸佔,這便是令白起一戰成名的‘伊闕大戰’。

其實韓魏聯軍的戰鬥實力,如果從客觀上分析一下,應該不會太弱。魏武卒自不必說,勇武在天下都是出了名的。韓國軍隊計程車兵戰鬥力暫且不說,但史書記載韓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是非常精良的。韓國士兵個人裝備包括青銅頭盔和牛皮重甲、美盾,還有防護手臂的鐵幕,以及拉動強弩的扳指,簡直都快要武裝到牙齒上了。

《資治通鑑》中蘇秦對韓宣惠王說:“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可見韓國在戰國時期是非常知名的兵器生產國。春秋時代九大名劍即干將、莫邪、巨闕、太阿、龍淵、純均、勝邪、魚腸、湛盧,其中太阿、龍淵、純均、勝邪就是產在韓國的首都新鄭,即今天的河南鄭州。

《戰國策·韓一·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韓卒之劍裁,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說明韓國生產的刀劍,在陸地上能將牛馬一劈兩段,在水中能斬斷大雁,簡直是鋒刃無比,所向披靡。韓國也擁有當時戰國時代最好的制鐵技術,例如制鐵名都鄧、苑等地所生產的鐵兵器鋒刃無比,據說被該處所產鐵器所傷者,傷口慘毒如毒蜂蜇人。

除了名劍,韓國還盛產硬弩,當時戰國普遍使用的弩箭有效射程約為一百五十步,是普通弓箭的兩倍,而韓國生產的硬弩可以射到六百步開外。《史記·蘇秦列傳》:“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所謂‘超足而射’即用腳蹬著弩弓上弦。戰國常見的弩分為擘張弩和蹶張弩,擘張弩即透過手臂上弦,而蹶張弩則必須要透過腳蹬才可上弦。很明顯,蹶張弩的弓力和殺傷力更強勁。魏國的精銳部隊‘魏武卒’的標配之一就是‘十二石’蹶張弩,可穿甲爆頭,幾乎是當時遠端武器的天花板。

此外,魏武卒的鎧甲裝備也是非常精良,頭部為青銅頭盔,上身護有批甲,腰胯部護有甲裙,腿部護有脛甲,整個就是一個甲殼蟲的造型。

相對而言,秦國士兵的裝備就要簡潔許多,前胸後背護有扎甲,如果是步兵則肩膀上護有批膊,而且有相當士兵連頭盔也不戴。

伊闕之戰,韓國軍隊屬於主場作戰,魏國軍隊作為盟友,位置排在韓軍側方偏後。魏國將領公孫喜多年馳騁沙場,對於利害關係計算地很清楚,準備躲在韓國軍隊後面,讓他們當急先鋒。而韓將暴鳶也有自己的小算盤,秦軍虎狼之師,自己的韓國士兵雖然裝備儘量,但戰鬥力不如魏武卒啊,要是讓魏國軍隊先上,自己跟在後面撿肥肉吃豈不是更好。

豈不料白起站在伊闕山頂上將一切看得明明白白,這韓魏聯軍排兵佈陣的態勢說明了一切。

《此生無望 巡迴演出》 附錄: 第二節 葛羽筆記 “白起傳之伊闕之戰”(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