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於成吉思汗時期兩代,他們的汗王馬古思(即基督教名馬可)不亦魯③為了這種目的,和戈壁東部得到北京女真人或金支援的塔塔兒人打仗。但他為塔塔兒人所俘虜④,獻於金人,被釘於木驢之上而死。馬古思的寡婦,美麗的忽都克臺亦裡克只為欲報仇,偽稱往塔塔兒首領納兀兒處致敬,獻“忽迷思” (qoumiz)一百袋,這是馬乳所釀的,為遊牧人所喜歡的飲料。實際上每一袋中藏有一個戰士。乘塔塔兒首領設宴招待之際,這一百人突然出現,殺死了納兀兒⑤。按照地點的距離來說,客列亦惕人的中心地點推定是在土拉河流域,而塔塔兒人居住在客魯漣河下游的南岸,這個鬥爭使我們推想客列亦惕汗王們的活動範圍曾經擴大至蒙古東邊相當的遠。然而從馬古思死後至於脫斡鄰勒(接與上文的脫古魯勒應系一人)的即位,客列亦惕人沒有顯著的發展。馬古恩遺兩子,忽兒察忽思和古兒罕,前者襲汗位。後來忽兒察忽思的兒子脫斡鄰勒'2',得成吉思汗的助力,曾一度稱霸於外蒙古。①
客列亦惕人的西邊,就是說大約在上鄂爾渾河和納倫河之西, 是乃蠻人居住的地方,他們佔據杭愛山西部現今烏里雅蘇臺地方,和阿爾泰山的烏布沙泊以及科布多地方,一直到也兒的石湖和齋桑泊②。伯希和先生說:“雖然他們的族名似蒙古(乃蠻在蒙古語中的意義為八),但是他們的各種稱號都用突厥語,乃蠻很可能是突厥人蒙古化③。”和草原上大部分人一樣,乃蠻人相信珊蠻教,但據志費尼說④,聶斯脫利教曾傳到他們中間⑤。文化因素的輸入是來自他們南方的鄰人,即畏吾兒突厥人。前於成古思汗一代,乃蠻王亦難赤必勒格(突厥語中亦難赤指“可信賴的人”,必勒格指“智者”)或(照《拉施特書》)稱之為亦難赤埃格都忽汗'3',以善戰著名,“他從來不讓敵人看見自己的脊背或馬的後臀。”①
③ 不亦魯(Bouyrougn)在畏吾兒突厥語中意義為“將帥”,其動詞debuyur 的意義為“統率”。關於這位汗王,參閱《拉施特書》,別列津譯,“部落”,第96 頁。
④ 戰勝客列亦惕王的塔塔兒人首領,《拉施特書》中稱之為納兀兒不亦魯(別列津譯,“部落”,第96—97 頁)。
⑤ 《多桑書》,第一卷,51。《拉施特書》,(別列津譯,97 頁)。
① 這裡所說的脫斡鄰勒(Toghril),就是下文的王罕(《元史》,作汪罕,名脫裡)。Toghril 這一詞,通常譯作脫斡鄰勒,但是《秘史》作脫斡鄰(例如134 節,181 節),或叫作脫斡鄰王罕(例如104 節)。格魯塞先稱為Togroul,後為Togril,實系一人。我們這裡能譯為脫斡鄰勒。——譯者
② 《拉施特書》雲:乃蠻人主要是個草原上的部落,但是他們中間一部分人是山中人。”他們居住在大金山(阿爾泰山)、哈剌和林地區(後來窩闊臺汗在這裡建立宮殿)、阿魯亦塞剌沙山和可克…也兒的石。鄰接客列亦惕人、乞兒吉思人和畏吾兒人的地方”。(別列津譯,“部落”第108 頁)
③ 伯希和《亞細亞》,第28 頁。《拉施特書》僅雲:乃蠻人和豪古人風俗習慣相同。(別列津譯,“部落” 第109 頁)
④ 在說到屈出津的時候,志費尼說,乃蠻人多數是基督教徙。
⑤ 撿施特提到珊蠻的權力在乃蠻人中間很大,有一位乃蠻王是個很能幹的魔法師,能夠從一種“祗”(djins) 取出乳汁以制馬湩,“但是別乞們告訴他這是一種罪惡,他就停止。”(《拉施特書》,別列津譯,“部落”第109 頁)
① 《秘史》,海涅士譯,第194 節。伯希和,《通報》,1914 年,234。關於乃蠻人《拉施特書》,別列律譯,“部落”,第108 頁,又“本傳”第112 頁。拉施特幹說到客列亦惕人和乃查人之後,提到另一個。
第一章 成吉思汗勃興前的蒙古
我們在下文還要說到在西南部的兩個有文化的民族:首先是畏吾兒突厥人,他們在塔里木北邊的綠洲,在別失八里(古城附近)、吐魯番、焉耆、庫車等地,變成為定居人民,受佛教和聶斯脫利教的雙重影響,他們在文化上甚至在文學上都很可觀;其次是哈剌契丹人,我們在上面已經說過,這是契丹人的一支,當他們大約於公元1125 年從中國被驅逐出去的時候,在突厥斯坦成立了一個新的帝國。
第八節 蒙古社會的解體、成吉思汗創業前在混亂狀態之中的
《蒙古帝國歷史》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