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孫策渡江 (第1/2頁)
沐散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孫策孫伯符,孫堅的長子。孫堅出征劉表被黃祖設伏『亂』箭『射』死,年僅十七歲的孫策繼承父業,可惜無兵無糧,只能寄居在袁術手下委曲求全。
袁術繼續玩起當初將孫堅當驢使的把戲,派孫策四處征戰。為了籠絡孫策,起初他許諾為九江太守,不久卻改用自己的親信丹陽人陳紀擔任。後來,袁術又派孫策去攻打廬江,並且許願說:“之前我錯用陳紀,經常後悔自己用錯人了。如果這次你拿下廬江,一定封給你。”正巧孫策以前曾去拜訪廬江太守陸康,陸康是吳郡望族子弟,他認為袁術是叛逆,並看不起孫策,只讓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不出來相見,為此孫策一度懷恨在心。
孫策接到袁術的命令,沒有多想立即發兵,將廬江城池層層包圍,孫策雖然勇猛,奈何手下兵少,再加上陸康德高望重,手下人願意賣命,一直堅守近二年,城池才陷落。
沒過一個月,已經七十歲的老陸康病逝,逢此戰『亂』及饑荒,宗族百餘人死了近一半,陸康之孫陸遜護著小叔叔陸績流亡江東,由此孫策與陸氏結下仇怨。取得廬州,袁術居然又出爾反爾,以孫策年幼難以服眾,需要歷練為由任用他的老部下劉勳當了廬江太守。
孫策對袁術的反覆無常,一次比一次感到失望。孫策回到家中,想起父親的勇猛、自己的窘迫,氣憤地頓足捶胸,只恨自己無能,愧對祖宗。孫策還在悲傷,手下人來報呂範前來拜訪,呂範是汝南人,因為躲避戰『亂』來到壽春,與孫策結交很融洽。
“少將軍為何激憤,充滿悲傷?”呂範問道。
“唉!寄人籬下,受人擺佈怎能不悲傷!”
“少將軍為何不離開袁術,另舉大旗?”
“我又何嘗不想,無兵、無糧、無根基難以為續啊。”孫策愁容滿面的說道。
“少將軍,我正是為此事而來。袁術手下張炯找我,勸說將軍用令尊所留的傳國玉璽向袁術借兵、借糧。”
“這怎麼行,這是先父所留遺物,怎可給袁術?”孫策憤然道。
“少將軍,玉璽乃是死物,留著有何用處?殊不聞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將軍無兵無勢,保玉璽又能保多久,留著又有何用?還不如換取兵馬糧草,待將軍強大時,再搶回來就是。孫堅將軍泉下有知,也定然願意看到你縱橫天下,而不是懷揣玉璽苟且偷生吧。”呂範勸解道。
孫策恍然大悟,“多謝先生指點,若不是先生,孫策還在鼓中。”孫策又說道:“先生不棄,可願助我?”
“固所願而,不敢辭也。”呂範回答道,“中原諸侯混戰,我們兵少難以爭鋒,荊州的劉表已經根深蒂固,難以撼動。我勸少將軍,取江東之地,憑藉長江天險、進可攻退可守可為基業。”
“江東士族林立,與中原士族不相往來,南蠻山越之族不尊王化,難以收服,如之奈何?”
“快刀斬『亂』麻,武力征之,立穩腳跟再慢慢服之。”
孫策深以為然,與呂範三言兩語就定下江東的大體方略。“將軍雖勇,我軍仍然人少啊?”呂範皺眉道。
“我友周瑜現在丹楊,待我寫信與他。”孫策說道,“周瑜字公瑾,其父原為雒陽令周異,後來遷居舒城,其叔父周尚現在為丹楊太守,多有往來,因此與我相識。此人有大才,眼界開闊,熟讀兵法,必能助我。”
呂範說道:“甚好。我還有兩人推薦給將軍:一是吳郡都尉朱治,是孫老將軍的老部下,也是忠義之士;另一人是廣陵名士張紘張子綱,他為避陶謙居住在江都,現因母親去世在守孝,此人有安邦濟世之才。”
孫策就與呂範商定,由呂範去見朱治,自己親自去請張紘。孫策見到張紘,說明來意,懇請張紘相助。
張紘推託道:“我識見簡陋,況且又服喪在身,對您的事實在難以幫忙。”
孫策進一步請求:“您的大名,名聞遐邇。四方之人,無不向往仰慕。漢祚衰微,天下紛『亂』,英雄豪傑都擁兵自重,各圖發展。沒有人出於公心,扶危濟『亂』。先父曾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不幸被黃祖所害。我雖年輕識淺,但卻有心要幹一番事業。如果我志向得伸,大仇得報,決不會忘記您的教誨之恩。”說到動情之處,孫策眼中不覺落下淚來。
張紘見孫策言辭慷慨,神『色』間流『露』著忠義豪壯之氣,深受感動,說道:“你繼承父輩威烈,驍勇善戰。如果你想建功立業,就應當南渡,那時憑倚長江,召集吳郡、會稽兵馬,那麼荊揚二州自可掃平,報仇雪恨指日可待,再奮發威德,掃除群
《求生遊戲解說》 第167章 孫策渡江(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