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4部分 (第1/4頁)

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還不簡單他們啊經過幾代的繁衍早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要不是他們父輩口耳相傳怕是唐言也早就不會說了吧。吃著誰家的飯說誰家的話嘛要我說你不要抱太大希望了。”艾娜抽出手掌苦口婆心的勸慰道。在她看來這些唐奴雖是生的和眼前小郎君一樣的面容卻早已沒了靈魂。期待一群沒有靈魂的奴隸重新拿起刀劍去戰鬥這不是痴人說夢嗎?

“原來他們是大非川之戰的遺民。難怪難怪。。。”少年一時瞭然兀自喃喃道。

。。。。。。。。。。。。。。。。。。。。。。。。。。。。。。。。。。。。。。。。。。。。。。。。。。

注1:酥酪:主要用羊nǎi、牛nǎi等製成故又有“rǔ酪”、“nǎi酪”等多種名稱

注2:烏海:今託索湖為典型的內陸鹹水湖。在瑪多縣偏東北向。

注3:大非川之戰發生在唐總章三年(670年)。而天寶八載即是(759年)。從670…759年如果假設大非川之戰爆發時的唐民皆為壯年按中國古代的生育年齡確已傳了至少四代。

★★★可將您看到的最新章節 或

,方便下次接著看★★★

………………………

第七十一章 碑界(五)

………………………。。

( ) ( ) 更新時間:2012…12…31

有時候碑石分離的不僅僅是兩個國度更多時候它隔開的是人心。 無彈窗 更新快

人們之間一旦產生隔膜即便刻意彌補挽救也只會如同水中碎月鏡中凋花再無法回朔到那層朦朧關係的本狀。

李括一直在想該用什麼方法消除這個無形的界線。思前想後少年終是瞭然。若要消除這個無形的隔閡最重要要靠被圈禁者自己的努力即他的主觀**。即便外人再怎麼鼓勵幫助他若是他自己沒有邁出界碑所圈禁區域的勇氣一切都是徒勞。

他所能做的只是不斷給他們打氣引領他們前進的方向。能不能走出心中的那座圍城就要看他們心中的執念和自身的悟性了。

李括慶幸遇到了這些唐民更慶幸執著的帶走了他們。如果沒有遇到自己王小這些移民的命運無疑是悲哀的。像林峰這樣困居吐蕃的隴右老兵回首朝東望時至少還會生出“舉目見rì不見長安”的悲慨。而這些唐民全全然不知何為大唐何為唐軍。家鄉這二對他們來說揹負的實在太過沉重。(注1)

對於王小這些選擇留在唐軍隊中的遺民來說此刻的心情無疑是複雜的。一方面他們為成為大唐銅武營一名

預備兵卒而欣喜一方面他們卻要與過去數十載的過往作道別。雖然唐士兵對他們極為友善以最真誠的態度歡迎他們加入大唐行伍但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卻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改變的。

比如說大唐人不吃青稞饃饃大唐士卒不喜吃烤整羊;大唐軍官不信香巴拉大唐將領對佛神嗤之以鼻。。。稍稍掰著指頭數一數王小便能拎出一大串截然相反的生活習慣。而這些東西恰恰是他們習以為常難以割捨的。但既然大夥兒決定加入唐軍就只能適應唐人的生活。唯有這樣才能真正融入到大唐中成為一個原宗原味兒的唐人!

收編近千唐朝遺民後唐軍規模再次壯大。行軍統帥高秀延將新加入的唐民暫時撥付到銅武營之中由果毅都尉李括總領。這樣一來李括所轄的銅武營便以六百人的編制實領了近一千六百人。

在白狼族酋長蘇塔的建議下大夥兒留下了五百白狼族勇士和三百唐軍老兵在河口城以作接應。這樣一來大夥兒將赤嶺一線的吐蕃主力軍逼得回援九曲城後便可安然繞過烏海踏過茫茫大非川渡青海從應龍城歸唐。

一切安置妥當後大軍於翌rì清晨便拔營開拔。行軍統帥高秀延下令唐軍除乘坐自己的坐騎外每人要攜帶兩匹高原馬匹。既然吐蕃人給他們留下了這麼多的戰馬沒有理由不物盡其用!

“李李將軍!”王小穿司槽參軍新配發的黑衣鎧甲喜滋滋駕著坐騎行到了李括的身側。現在唐軍最不缺的就是馬匹故而連這些剛剛加入行伍的預備兵都能分到人手一騎。

“怎麼樣弟兄們的甲衣可還合身?”李括挽住韁繩輕聲笑道。

他最怕參軍在用度怠慢了這些新弟兄造成他們內心的自卑。

王小顯然還不太適應這個新稱呼先是微微一愣思忖了片刻後才摸著後腦勺道:“我們從來沒有穿過這麼好的衣甲。那鎧甲表面鋥亮鋥亮的彷彿塗了一層桐油。嗯就跟就跟河口城前的碑石一般。”

《池塘蛙電影天堂》 第7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