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娜耍�抵傅木褪恰扒員扔諼依嚇懟鋇目鬃印�

如果這一解析還有些強勉的話,那麼在《齊物論》一篇中,莊子對儒學的批評就十分鮮明瞭。戰國時代,一方面是政治多元的興起,國事紛亂,而另一方面則是思想的極度活躍,各種思潮都蜂湧而生,因此,諸子百家,言興於天下,在亂世之中倒是開創出中國第一個思想繁榮的時代,這一特徵,與20世紀上半葉中國內戰時期思想界的興起頗為相似。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中,奔波於各個國家與政治強權者之間最多的就是儒學和法家,儒家那種追求剋制與德政安民的舉張,在紛亂無序的當時,頗有些思想秀的味道,在莊子看來,這場紛亂的權利之爭早已是不可避免,儒家的所為只不過是換一種方式混口飯吃,與其如此,倒不如任其自然,順乎天道人意。所以,他在《齊物論》中借幾個仙風道骨的傳說人物來借古諷今,推出自己的思想,同時也評價一下時弊。下面這一段,有直接關於到孔子的:

自由與浪漫主義始祖:莊子其人(3)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遊乎塵埃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

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鸚炙。

這一段對話,可以說是將道家與儒學之間的區別以及矛盾點直接揭示了出來。只是莊子沒有直接充當這個批評者,而只是借了一個虛擬的瞿鵲子的託,再借了一個長梧子給出的結論。這個結論是怎樣的呢?

瞿鵲子向長梧子討教,說:我曾從孔夫子那裡聽到,對於聖人的出世無為的行為和思想,孔夫子以為很輕率和不著邊際。而我則覺得無為自虛正符合道的精妙。你長梧子怎麼看呀?於是長梧子就說:這種虛靜無為的境界,連中國最智慧的黃帝都有些疑惑不解,那個孔丘又怎麼能夠了解!

在這裡,莊子直呼了孔子的小名。這個名,只有孔子自己謙稱過。孔子名丘,據說孔子名聲大了,就有各國大夫來找他求問。找來找去沒找到,就向周圍的人找聽。一說起夫子,當地老百姓都不知道,再說孔夫子,大家也沒有明白。後來不得已,問話的人只得報出孔子的名諱,甚至將他仲尼的字也說了,這個仲,就是老二的意思。結果,人家一聽明白了:你們原來找的是孔家老二孔丘啊,我知道我知道,他就在我家東邊隔壁呢!這個故事在後來被演繹成為中國成語,就是“東家之丘”,意思是指將一個大有價值的人物小看了。然而,從莊子對於孔子的態度裡,我們倒是可以看到,這個東家之丘,還是真的有這麼一回事。

莊子在對於自然宇宙的思考中,很善於將身邊的事物予以借喻,以近喻遠,以小見大,從身邊事揭示至偉真理,這種手法,成為了後來中國文學上的很好借鑑。他在另外一篇著名的《秋水》中,再一次講了一個妄自尊大的傢伙河伯,直到游到北海,才知道自己之渺小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北海若(代表著道和莊子自己)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拘於教也。

這三個因果排比句中,“拘於虛”所指的是空間上的阻隔,“篤於時”說的是時間上的侷限,“拘於教”則是思想上的束縛,這樣,將空間、時間與人這三個要素在受限情況下的窘迫告誡我們,如同當年尼采告知世人的洞窟侷限一樣,讓今天全球化之下的中國人們更多理解了世界原來並非如此,而是一個扁平全球資訊網。如此看來,莊子早就推崇了托馬斯。弗裡德曼的新主張,而莊子對這一點發現得更早,“齊物”二字,除了稍有一個比較與考量的意思之外(傳統翻譯中很多將之解釋為較量、思辯),其真正的本義翻譯成今文就是:世界是平的。我想,看到這裡的時候,有些人會笑起來。

在這個世界是平的語境之中,於是有了莊子的一個重要結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十二個字,可以算作是莊子對平的世界的總概。再翻譯一下,即是,去中心化(己)、去權威化(功)、去專家學者化(名)。看看今天,部落格如此開放,不就是了嗎?品物流行,大家相舉而論,君子和而不同,不是很好的嗎?

'華文漫史'2

第一章 G點時刻

中國文化歷史中剛剛產生光芒的思想史/公元前16世紀…3世紀前後

老子和《道德經》/孔子與《論語》/莊子其人/孟子、墨子、屈原/諸子百家時代

《中國文化史蹟全譯本》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