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將構成人類共同文化價值所需的單元要素),而同時,共同人類社會將向自然宇宙證明,它們將如何透過探尋並發現的客觀規律而獲得太陽系範圍內的系統更替,我想說的即是,人類將在這個恆星系統內再次證明它所存在的文明價值(繼它在地球自然史中所證明過之後)。人類將開始超越地球的另外一場征程,並以此來證明它之於自然宇宙的存在意義。
。。
國家智力與朱熙理學(4)
這就是人類的旅程,它從塵土誕生,一如宇宙所產生的那些元素一樣,開始組合,開始碰撞,相互融化,最後產生出能量,成為一顆鑽石,在自然宇宙之中,熠熠發光。
我在此書之中,所期望的,是中國能夠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中,忘卻掉過去2500年的毫無作為,而積極邁入到人類共同歷史的創造之中。或許,世界會看到,中國之於人類的價值與作用。
從群體的無意識,到家族意識,繼而發現個體價值和獨立意識,繼而再上升到國家意識直至人類整體的共同意識,這本是一條人類社會自然發展的思想與文化道路。然而這條道路在中國卻是中斷了的。甚至,這種中斷還使我們返回到了群體無意識的迷惘時際。這中間,我們可以發現其間有一個重要環節的缺失:個體價值和獨立意識。這一缺失使我們無法集聚並形成更高階的社會演進能量。這就如比一個孩子長成為青年,因為缺乏自我認知而始終無法獲得獨立一樣,我們今天的普及教育正規化,似乎仍然在起著一種對這一價值和社會演進反動的作用。
而這種普世教育及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我想,一個世代不變的社會,其文化的信心如何可以獲得其堅定的維護,這在中國文化的歷史中,也應是一件殊為不易的事情。反過來,當一種文化久處停滯不進和食古不化之中時,這種文化浸染之下的社會人群,必然成為文化蠱惑和毒害者,進而衍變成為這一文化有意或無意的幫兇,於是乎,上下同心,一齊不進步也一齊不改變了。一個社會和國家整體迷惘至此,也就到了集體滅亡的時候了。幾乎所有曾經在第二個階段興起並繁榮的文明,基於這樣的一個因由而步入滅絕的,在人類歷史中是屢見不鮮的,甚至,我們都無從瞭解它們曾經存在過的歷史和它們名字了。
很難想像一個虛弱的國家會培養出強大的文明來。但是中國的歷史的的確確做到了將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延續了超過我們想像的時間,同時居然也培育出了一種相當自然而完備的文化。而從本質上講,這種文化依然擺脫不了積貧積弱的特質。朱熹所處的時代,儘管南宋朝廷已經萎靡不振,然而作為一個高於一切的強權國家世代,其傳統所形成的力量乃是極其強大的(至今許多中國的孩子仍然處在這種傳統的強大驅使之中),因此朱熹沒有能夠擺脫這隻巨大磁石的吸引。朱熹本人,看來也是一個求問於天的哲人,其所探究的開端,也是天人之道。從朱熹理學的源頭來看,其初始的依據是人類最早的客觀唯心學說,即是對老子道學的迴歸和擬古,強調宇宙本源的“虛無”。這裡的“虛無”並非真正的無,而是人類不可企及的超然能量,如同柏拉圖所稱的“理”。在程氏兄弟以及朱熹的思想中,這一虛無太極的能量也被稱之為“理”。理是宇宙的基礎,是永恆,不可違背。對這樣的一個理,朱熹論述道: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
不巧的是,朱熹似乎讓思想停止住在這個“理”面前了,而柏拉圖,則試圖進入到這個這個“理”。他後來的弟子亞里斯多德,更是將這個“理”翻來覆去搜尋了個遍,進而發展了更多的東西,開創了辯證法以及最早的科學路徑。這是一個分水嶺。這個朱熹所稱的“宇宙之間一理”,東西方人類似乎從一開始就沒有停止過探索,20世紀的理論物理學界中更是被許多科學家所艱難求證,他們也希望透過科學而求證出一個宇宙大統一的定律。可以說,對於這一客觀存在之理,整個人類的認知差異僅僅就在於宗教與理論物理的實證之間。
然而很不幸,對於這一客觀規則的探索,朱熹停留在了歷史分水嶺的另外一邊,他將一個客觀的唯心之學迅速向下轉換成了中國封建專制社會的三綱五常之道。這種客觀唯心與主觀唯一的轉換是如此順暢,皆是基於“唯心”的自由發揮。這種將僅僅只是某個集權所需的倫理秩序也歸結到客觀宇宙大理之中的人為嫁接,不免存在著以主觀偷樑換柱為客觀的巨大嫌疑,而這種概念的
《中國文化史蹟全譯本》 第3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