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 (第1/4頁)
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棉花的傳入雖然較早。但自南北朝以至唐、宋的長時期中,種植地方只限於新疆、雲南、兩廣和福建的部分地區,棉布在人們的衣著中尚未佔重要地位。唐宋的文學作品中,“白疊布”、“木棉裘”都還是珍貴之物。一直到宋末元初,棉布才開始普遍起來。
晚唐時候,棉花在很多地方還僅僅是一種觀賞性花卉,而不是一種經濟型農作物。這個時候,中原還沒有棉花大量種植。要想推廣棉織品,必須到西域、南詔或者嶺南等地去找棉花種子,再行推廣。
可是,現在西域已經不在大唐之手,南詔屢屢叛亂,都不是安定地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到嶺南去找棉花種子。然而現在處於戰亂中,去嶺南也不容易,只好等到消滅黃巢之後,才能派人去。
相通這一點,李儼只好嘆息一聲,將這件事情放下了。現在他要忙的,是御駕親征黃巢的事宜。
御駕親征的主意,李儼早就有了。
本來,按理說,李儼作為一個皇帝,不應該跟自己的臣子去搶功。畢竟,如果真的他御駕親征的話,那麼那些將軍們的剿滅黃巢的大功,頭一份就應該是皇帝地了。不然,誰敢跟皇帝贈這個頭功?那可是大逆不道地!
而有了皇帝在前線,將士們打起仗來,總會感覺束手束腳,施展不開。很多大膽的戰術,因為顧忌到皇帝地安全而不敢使用。尤其是皇帝對士氣的影響,特別大。
皇帝在前線的時候,將士們固然會因為御駕親征而提高士氣。但一旦戰事不利,為了皇帝的安全,皇帝必然要撤退。而這個時候,皇帝的撤退,對士氣的負面影響,是十分惡劣的。歷史上曾經有許多御駕親征的皇帝,因為在戰事僅僅出現不利跡象而撤退,結果讓士氣大跌。最後輸掉戰爭,甚至皇帝本人都有被擒的例子。
當然,開國之主地江山都是自己打下來的,他們的御駕親征屬於特例。事實上,以開國之主的膽略,即使處於下風也會堅持戰鬥,又怎麼會在僅僅才出現不利跡象的時候逃跑呢?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總而言之。除了如同後世宋真宗澶淵之盟的時候,國家已經到了危急關頭。不得不讓皇帝御駕親征鼓舞士氣的情況下,大臣們都是反對皇帝御駕親征地。
而古往今來,御駕親征的明君不多。反倒是昏君有很多都是喜歡御駕親征地。比如說明代土木堡之變的主角英宗,比如說明朝正德皇帝,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所以,雖然鄭畋的討黃巢檄文發出的時候,李儼就已經提出要御駕親征了。但是一直到一個月之後的現在。李儼才勉強徵得鄭畋的同意。
這還僅僅是鄭畋地同意。還有其他大臣,壓根就沒有說通。不過這都是鄭畋的事情了。李儼需要說服的只有鄭畋一人。其他大臣都需要鄭畋去說服。鄭畋雖然知道這會給自己背上煽動皇帝御駕親征,擾亂朝政的奸佞罵名,但李儼的理由卻說服了他,這個罵名他也只好背上去了,不然怎麼能叫忠臣呢?
李儼說服鄭畋的理由,和自己想要御駕親征的理由一樣,都是對於眾節鎮攻打黃巢時的表現不放心。此前若不是眾節鎮養賊自重。黃巢又豈會鬧出這麼大地聲勢?所以李儼將鄭畋說服了。而甚至此後歷史發展——雖然是後世那個歷史發展,現在應該有一定的改變了,但大體脈絡應該是不變的——李儼更知道,此前養賊自重不過是個開始。此後的事情更加重要。如果不是這些節度使都有私心,造成黃巢之亂中朝廷威望大減,從此失去了號召力。朱溫也不可能在二十年後那麼容易的廢主自立。
在後世歷史上,大唐消滅黃巢的經歷可謂是一波三折。
中和元年四月(公元881年),唐軍諸道勤王兵至,包圍長安城。膠著之間,唐朝義武節度使王處存等人曾一度攻入長安城,市民喜迎官軍,黃巢軍大駭奔逃。
這時候,如果諸將能夠同心協力,窮追黃巢,黃巢早就滅了。又如何能夠在日後再入長安。對長安實施大屠殺?又如何能夠圍困陳州十月。如何能夠出現“糜骨皮於臼”、“日食數千人”地舂磨寨?又如何會“縱兵四掠,自河南、許、唐、鄧、顯、鄭、汴、曹、徐等數十州。鹹被其毒”?
只可惜,同心同德這句話,並不存在於當時的將領腦海中。
當時唐將程宗楚率軍首先自延秋門進入長安城,唐弘夫緊接著率軍趕到,王處存率領精銳士兵五千人於夜晚也進入長安,得到長安市民的歡迎。入城的程宗楚等人恐怕其他將領入城分去他們的戰功,竟不通報鳳翔節度使鄭畋和夏節度使拓跋思恭。而入城的官軍士兵們放下軍器
《風流唐佰虎》 第9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